7月26日,长安大学赴山西吕梁“渭水启航,绘梦青塘”暑期社会实践队在临县前青塘九年制学校开展了最后一节美育课程——“创意石头画”。本次活动以石头画艺术为载体,带领乡村孩子们走进自然与创意交织的艺术世界,为为期半个月的美育支教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课程由支教队员陈欣怡主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石头画:自然与艺术的完美邂逅
石头画是一种在石头表面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它将普通的石头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课程开始,实践队员陈欣怡向孩子们介绍了石头画的定义及其艺术价值:“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形状、纹理各不相同,这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展示精美的石头画作品,孩子们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理论讲解环节,陈欣怡还引导孩子们思考石头画背后的自然美感与艺术价值。她提到:“石头画不仅是一种创作,更是对自然之美的重新发现。”孩子们纷纷表示,从未尝试过将石头作为艺术的载体,对此兴趣满满。
实践队员讲解石头画创意
创意无限:从生活到艺术的灵感碰撞
课程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石头画的创意设计。陈欣怡为孩子们展示了多种石头画花纹的样式,包括动物与植物、自然风景、卡通形象以及生活场景等。她鼓励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比如将喜欢的动画角色、吃过的冰淇淋或小汽车画在石头上。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课程还设置了“形状联想”环节。孩子们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自由联想,比如将椭圆形石头画成鸡蛋,将长方形石头想象成面包。培养同学们的联想创新能力,让创意的思绪在教师中尽情飞舞。此外,孩子们还学会了利用石头的天然纹理进行创作,例如在有纹理的石头上画出山川河流,使画面更具真实感。
实践队员要去孩子们参与互动小环节
动手实践:从石头到艺术品的蜕变
石头画的制作过程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实践队员详细讲解了从选石到成品的每一步骤。首先,孩子们需要选择形状、大小和表面光滑度合适的石头。她提醒大家:“圆形的石头适合画小动物,长条形的石头则更适合画风景。”接着,孩子们用白色颜料在石头上涂上背景色,确保铅笔线稿可以上色。
在构思与打稿阶段,孩子们先用铅笔在石头上轻轻勾勒出轮廓。实践队员特别强调了构思的重要性:“结合石头的形状和纹理去设计画面,会让作品更加自然。”上色环节中,孩子们使用丙烯颜料和马克笔,按照“先浅后深”的原则进行涂色,并利用细头画笔添加细节。课程还特别设置了“趣味小环节”,例如“飞屋环游记拇指画”,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为了确保安全与卫生,实践队员还提醒孩子们保护好自己的衣服与桌子的清洁,及时清理颜料水,并注意石头的平稳放置。这些细致的指导让孩子们在快乐创作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
实践队员讲解石头画工具的注意事项
成果展示:艺术与成长的见证
作为本次美育支教活动的最后一课,课程的最后环节是作品展示与评选。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灵感。有的孩子画出了可爱的卡通角色,有的则描绘了家乡的风景。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程总结:美育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在课程总结中,实践队员表示,石头画创意手工课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它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们在课后也纷纷反映,通过这次课程,他们不仅学会了石头画的技巧,还发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
青塘美育支教活动以“创意石头画”课程为终点,为为期一个月的美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不仅是一次美育教育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未来,长安大学“渭水启航,绘梦青塘”实践队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美育形式,为乡村儿童的艺术梦想插上翅膀,让美育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艺术无界,创意无限。青塘美育支教活动用石头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点亮了乡村儿童的艺术创意梦想,也为创意美育教育的普及写下了生动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