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阳光洒在辛集乡赵庄小学的校园里,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带着满满的热情与精心准备的课程,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为这里的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黄河文化课。
而在体验环节,更是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水质净化小实验”开始了,志愿者们严格按照步骤操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溶解氧、酸碱度等专业术语的简单含义,孩子们睁大眼睛,紧紧盯着实验器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手工制作牛皮纸陶罐的环节,更是充满了艺术气息。志愿者们不仅耐心地教孩子们制作方法,还介绍了不同时期彩陶的艺术特点,比如“半坡彩陶喜欢用鱼纹,因为当时人们靠捕鱼为生”,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小手不停地忙碌着,一个个精美的陶罐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型。
互动问答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志愿者准备的问题从基础到拓展,层层递进。从“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这样的基础问题,到“我们能为保护黄河做些什么”这样的拓展思考,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堂“有料”的课,让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干货知识,还掌握了实践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保护黄河的意义。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们会带着对黄河的热爱,成为保护黄河的小小使者。
这堂课堪称“有料”至极,首先在知识的扎实性上就让人眼前一亮。志愿者们仿佛成了黄河知识的“百科全书”,他们详细地讲解着黄河的长度、流经的省份。从远古时期黄河两岸的原始部落,到现代黄河流域的繁华都市,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被他们梳理得清晰明了。就连孩子们常常好奇的“黄河为什么是黄色的”这种细节问题,志愿者们也能给出清晰且科学的解答。PPT上的图表和数据简洁易懂,孩子们一边听讲,一边认真记录,对黄河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仿佛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完整的黄河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