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博韬)从田间到实验室,从土壤样本到科学数据,实践团用专业技术解码土壤奥秘。2025年7月1日,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启绿意童心,‘创’护乡村沃土”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实验室里忙碌起来,对从南阳市方城县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系统检测分析,用科技力量助力乡村土壤保护与可持续种植。
上午8时,实验室里已经一片繁忙景象。实践团成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土壤样本的预处理,将采集的土样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确保样本均匀且符合检测要求;有的操作红外光谱仪,对土壤样本进行矿物组成和有机质结构特征分析。红外光谱法通过测定土壤对不同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能快速识别土壤中的矿物成分和有机质结构,为评估土壤肥力提供重要依据。成员们紧盯仪器屏幕上的光谱图,仔细记录分析数据。
与此同时,土壤酸碱度测定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实践团成员采用电位法,将土壤样本与蒸馏水按比例混合,搅拌静置后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不同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准确测定酸碱度能为科学种植提供关键参考。”成员们一边操作一边交流,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验过程。通过测定,他们不仅获取了土壤的酸碱程度数据,还结合前期采集的信息,初步分析了土壤肥力状况。
经过一天的实验,实践团成员汇总了各项检测数据,开始进行综合分析。他们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与酸碱度数据相结合,绘制土壤特性图谱,判断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等级,并初步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这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酸碱度略偏酸性,适合种植油菜、马铃薯等耐酸作物。”一份份针对性的分析报告逐渐成型,为方城县乡村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次土壤检测分析活动,是实践团“创护乡村沃土”行动的重要环节,体现了高校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后续将把检测结果与种植建议反馈给当地农户和农业部门,助力乡村精准农业发展,让科技真正成为守护乡村沃土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