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丁欢欢)
2025年7月10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洛阳,对话75岁宫灯非遗传承人任玉章,开启“守灯·传灯”非遗研学行动。团队通过深度访谈、纹样授予与沉浸式制作三大环节,见证六十年匠心坚守,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承的碰撞融合。深入挖掘宫灯从东汉宫廷流转至民间竹篾工艺的千年文脉,解码宫灯制作的核心技艺,书写“一根竹篾连接古今”的青春传承篇章。
图为“河洛文脉・薪火相传” 中华文化传承团与任玉章老师的合影 刘静雯 供图
对话守灯人:六十年匠心与传承密码
在洛邑古城东大街的青石板巷深处,实践团见到了与宫灯相伴一甲子的任玉章师傅。竹篾翻飞间,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徐徐展开。“既然做了,就坚持到底”:13岁那年,任玉章跟着父亲拿起竹篾时,大概没想过这双手会与宫灯纠缠一辈子。从两眼一睁,啥也不懂“到如今信手拈来,60多年的光阴里,“竹条划过掌心的触感,是最踏实的慰藉”。竹条在他指间弯出千百种弧度,也刻下无数看不见的磨痕。
图为任玉章老师展示宫灯制作中竹篾工艺的场景图 杜坤 供图
守正创新的破局之道:面对“如何让灯长明”的追问,老师傅坦言困境:“创新多停留在与书画、剪纸结合,缺乏现代技术赋能。”但他对青年寄予厚望:“大学生挤在工作室学艺时,那跳动的灯芯就从没灭过。”
图为任玉章师傅与实践团交流宫灯创新问题的场景图 刘静雯 供图图为实践团与任玉章师傅围绕宫灯传承展开对话的场景 杜坤 供图
纹样授予仪式:跨代际的传承火炬
访谈尾声,一场庄严的仪式在斑驳木门前展开。实践团成员鹿雅洁将特制证书郑重递上任师傅掌心——封面镌刻“洛灯汉韵,文脉传薪纹样设计”,纹样融合了河南博物院藏三彩宝相花纹盘和徐州博物馆藏铜铺首的线条,体现了徐州和河南文化的融合。并说道:“您六十年的坚守,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好!特别好!”他摩挲着纹样,仿佛触到文化的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任玉章师傅介绍纹样设计的缘由 杜坤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任玉章师傅授予纹样设计证书合影图 刘静雯 供图
竹条间的修行:沉浸式匠心体验
任师傅带领我们开始了宫灯的制作过程,选择合适的竹条六长一短,将它们慢慢变成弧形在这一过程中要非常的仔细不然一不小心竹条就断了。再将它变成一个圆圈,用铁丝把这6根竹条全部固定成圆环再将它们拼成一个正方体。可别小看这一步骤,在我们5个人齐心协力以及老师的指导下终于做出了5个不那么斜的正方体。
接下来便是糊纸了,糊纸也是有讲究的要活得平整紧绷不能有一点褶皱。“原来每道褶皱都是功夫,每条弧线都是岁月。”周鸣笛老师轻抚着灯面低语。同时让我们感到新奇的是任师傅并不是将字写在灯笼上,而是用剪纸艺术将其贴在宫灯上在这一环节,我们团队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有自己想创作的,有小奶龙、小狗龙、梅兰竹菊还有自己创作的宫灯纹样以及牡丹与蝴蝶的结合制作完成后,我们内心都五味杂陈,希望将宫灯更好地传承下!当五盏宫灯同时点亮,暖黄光晕中有人红了眼眶。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任玉章老师在暮色中手持宫灯的场景 刘静雯 供图
暮色中的洛邑古城华灯初上,工作室的灯影与万家灯火交汇成星河。实践团成员手提自创宫灯踏上归程,竹条在手中微微颤动,仿佛六十年匠心跳动的脉搏。这场跨越千年的约定,正通过青年之手续写新章,那盏永不熄灭的宫灯,终将在中华文明的长夜里永放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