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丁欢欢)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洛阳博物馆,以“溯中华文脉·传非遗薪火”为主题,开展深度文化研学、非遗访谈与高校交流活动。实践团通过沉浸式学习与跨代际对话,探索河洛文明与徐州文化的深厚渊源,弘扬洛阳宫灯非遗魅力,书写新时代青年文化传承的担当。
图为“河洛文脉・薪火相传”实践团成员与洛阳博物馆的合照 通讯员 刘静雯 摄
寻根问祖,河洛文脉与两汉共鸣
上午,专业讲解员老师引领实践团深入河洛文脉一、二展厅,开启文化寻根之旅。在研学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惊叹于河洛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徐州两汉文化的相似性。展厅中的陶俑造型——从冠冕纹饰到姿态神韵,与徐州汉墓出土文物如出一辙;青铜器铭文的笔法布局,更与两汉碑刻共享同源基因。这印证了中华文明南北交融的千年脉络,彰显文化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实践团成员通过对比分析,梳理出文案相同、作品类似的核心证据,深化了对中华文化同源性的认知。
图为实践团在洛阳博物馆河洛文脉展厅研学图 通讯员 杜坤 摄
对话非遗,宫灯故事跨代际传扬
实践团聚焦“洛阳宫灯”非遗主题,在博物馆开展多维度路人采访,实现文化传承的破圈对话。童心点亮宫灯梦:采访小学生时,她兴奋地说:“最爱兔子灯!妈妈说,元宵节挂宫灯是洛阳人的传统,像星星一样照亮全家。”
图为实践团采访小学生的场景图 通讯员 王苏玉摄
专家解密宫灯史:专业讲解员老师科普了洛阳宫习俗:“宫灯不仅是灯具,更是文化符号。洛阳人每年3-4月会举办‘宫灯节’,通过灯会游行、非遗市集传承习俗,体现‘万家灯火共团圆’的民俗精神。”
图为实践团采访讲解员老师的场景图 通讯员 杜坤 摄
国际传灯播火种:采访德国友人时,实践团科普宫灯文化。外国友人了解到洛阳宫灯后感叹:“宫灯太美了! 。”同时认为实践非常有意义!
图为实践团采访国外友人的场景图 通讯员 王苏玉 摄
校际携手,高校共议传承新篇
实践团与华中农业大学文化团展开深度交流,碰撞创新火花。双方分享实践心得:科文学院团队介绍河洛文化研学成果,华农团队则贡献“非遗保护”经验。
图为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实践团合影 通讯员 刘静雯 摄
在洛阳博物馆的光影流转中,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的实践之旅,早已超越了一场简单的研学活动。从陶俑纹饰与两汉文明的跨时空共鸣,到宫灯故事在童心、专家与国际友人之间的多维传递,再到高校携手共探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文化的生命力,既藏在千年文脉的基因里,更显在当代青年的行动中。
撰文 | 丁欢欢
图片 | 刘静雯、杜坤、王苏玉
一审 | 董玉会
二审 |丁欢欢
三审 | 周鸣笛、董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