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袅袅中领悟汉字风骨,趣味互动里筑牢安全防线。7月17日,巢湖学院“守护童心 一同长大”志愿服务团在庐江县同大镇暑托班,为乡村孩子们打造了一场集文化传承与安全启蒙于一体的“双课堂”,让传统韵味与实用知识在夏日时光里碰撞出别样火花。
上午的文化课堂从汉字的演变故事开始。志愿者们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带孩子们追溯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千年变迁,当讲到“人”字的撇捺相撑寓意相互扶持时,孩子们眼中泛起好奇的光。握笔教学环节,志愿者手把手纠正姿势,“横画要像扁担一样平稳”“竖画要像旗杆一样挺直”的形象比喻,让抽象的运笔技巧变得易懂。创新采用的水写布成了课堂“神器”——清水作墨,提笔书写时字迹清晰,片刻后便消失无踪,孩子们可以反复练习而无浪费。小脸上满是专注,有的孩子为写好一个“永”字,在水写布上练了十几遍;有的则发挥想象,用毛笔勾勒出简单的花草图案。随后的青花瓷纹样绘制中,蓝白两色在纸上晕染,孩子们把课堂上学的“回字纹”“云纹”融入创作,稚嫩的笔触下,传统美学悄然萌芽。

“哪些地方不能私自下水游泳?”安全教育课上,志愿者播放的动画短片刚结束,孩子们便纷纷举手:“水库里!”“没有大人陪的小河边!”围绕用电、防火、交通等暑期高频风险,课堂通过“情景模拟+问答竞赛”的形式,将枯燥的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互动。“安全知识大闯关”环节气氛尤为热烈。“发现有人触电该怎么办?”“用干燥的木棍挑开电线!”分组抢答时,孩子们踮着脚尖举手,生怕自己的答案没被听见。模拟拨打119电话的练习中,小家伙们学着清晰报出地址和火情,认真的模样俨然一个个“安全小卫士”。这些实用的“安全密码”,在趣味比拼中深深刻进孩子们的脑海。
午后的民族服饰鉴赏课像打开了一本彩色绘本。苗族银饰的叮咚声仿佛从屏幕里传出,满族旗袍的盘扣被比作“衣服上的小蝴蝶”,维吾尔族花帽的几何图案成了“能转起来的魔法”。志愿者讲述的服饰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个民族的衣服都有自己的美。”画笔舞动间,有的孩子画了戴银冠的苗族小姑娘,有的把满族旗袍的下摆画成了花瓣形状,童真创意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数学密码小课堂”则带孩子们走进逻辑世界。用数字替换字母的小游戏里,“1=A,2=B”的规则刚讲完,就有孩子破解出“3-1-20”是“CAT(猫)”;图形密码环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密码锁”,在协作讨论中被一一解开。当成功破解最后一组密码,孩子们欢呼着击掌,成就感写在每一张笑脸上。

文化浸润塑造精神底色,安全启蒙守护成长之路。这场精心设计的“双课堂”,让乡村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国粹魅力,在互动中掌握安全技能,更在多元体验中拓宽了认知视野。志愿服务团用创意与用心,为暑托班注入了文化厚度与安全温度,让这个夏天的成长,既有趣味相伴,更有底气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