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徐州8月19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杨丽媛)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徐州碧西社区,开展 “方言传情,共话时代” ——方言进社区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老人与老党员参与,团队成员用地道的方言演绎红色记忆故事、讲述地方“十四五”成就发展、开展曲艺韵词接力等,让乡音在互动中传递温情与力量。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方言所承载的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实用功能,更是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根脉与情感记忆。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李泽宇便介绍了此次实践的初衷:计划走访江苏13个地市,通过方言这一独特载体,解锁深埋其中的红色记忆,讲述城乡发展的新变化,为传统曲艺注入青春新声。“可眼下,徐州话里那些带着劲儿的发音、鲜活的俚语,在年轻人嘴里越来越少了。对老辈人来说,这是岁月刻下的印记,藏着奋斗记忆与乡土情。”此次社会实践,正是为了让方言真正成为连接代际的情感桥梁,让老辈人手中这份鲜活的“活文化”,能跨越时光传给青年一代。
图为团队成员分享实践感悟。姜博雅 供图
方言既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唤醒历史记忆的钥匙。在“峥嵘岁月·乡音忆历史”环节,团队特别聚焦淮海战役——这场以徐州为中心的关键战役,深刻见证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团队成员姜博雅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用徐州方言为走访研究影像配音,探访视频中乡音唤醒了“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红色记忆。“方言讲历史,才有股子亲劲儿,听得进、记得牢。”台下一位老人深有感慨地说,正是这亲切的乡音,让红色故事更具直抵人心的穿透力。
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方言同样能清晰勾勒出当下城乡发展的鲜活轨迹。谈及“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团队成员结合徐州本地的具体案例,生动展现城市变迁:三环南路快速路的建成大幅缩短了市民通行时间,潘安湖湿地公园让昔日的采煤塌陷地蜕变为生态绿洲,市中心医院新门诊楼优化群众就医体验。在团队成员汤晶晶的指引下,老人们用熟悉的方言为这些变化配音点赞:“以前堵车堵得愁煞人,现在路修得顺得很”“荒滩变成了公园,咱遛弯儿可有好去处了”。亲切的方言让宏观的发展成就落地生根,化作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幸福。
图为团队成员谈徐州“十四五”成就。李泽宇 供图
除了在日常叙事中传递时代温度,徐州方言的独特韵味更在本土曲艺的字里行间鲜活流淌。“徐州梆子一响,方言韵味就出来了。”在“方言曲艺·韵词授新声”环节,团队成员李泽宇细致介绍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它巧妙融合鲁豫梆子的艺术风格,戏词里满是“晌午头”“夜儿个”“弄啥”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汇。活动现场,一位热爱曲艺的老人兴致高涨,即兴演唱了《穆桂英挂帅》的经典选段,梆子唱腔中裹挟的徐州话刚劲中带着温婉,刚柔相济的韵味赢得满堂喝彩,让曲艺中蕴含的方言活力直抵人心。
图为社区老人即兴演唱徐州梆子经典片段。汤晶晶 供图
曲艺的余韵尚未散尽,团队成员与老人们的互动交流便让现场热度再升。互动环节里,团队成员们带着谦逊的态度,向老人们诚恳请教红色教育的生动方法、方言传承的实用妙招;老人们则结合自身经历,热情分享心得:“多讲咱本地的英雄故事,孩子们听着亲、记得牢”“教娃唱梆子戏,跟着调子唱着唱着,方言就自然而然会说了”。这一来一往的真挚互动,让实践总结会不再只是单向的成果汇报,更化作了代际之间温暖的“方言接力”。活动尾声,在场众人共同用激昂的徐州话齐诵抗战纪念口号,“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乡音铿锵有力,字字饱含深情,尽显传承文化的赤诚之心。
此次实践,以徐州方言为匙,打开了三重门:一扇通向淮海战役的烽火岁月,让“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在乡音中重焕热血;一扇望向“十四五”的民生画卷,让快速路、湿地公园的变迁在俚语中落地生根;一扇连着徐州梆子的戏台,让“晌午头”“夜儿个”的韵味在唱腔中鲜活流转。
乡音从不是封存在档案里的冰冷文字,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日常交流中真正活起来的文化脉搏。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带着这份接续传承的文化使命,继续深耕城市街巷与乡村角落,用心倾听每一段乡音里的故事,用力守护每一份方言中的情怀,让乡音里流淌的赤子深情、浸润的生活烟火气,在一代代人的讲述与传承中,永远保持着温热的温度与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