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苏州8月19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张沁园)2025年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苏州方言为核心载体,精心开展了一场形式新颖、意义独特的文化传承活动。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严翌文与马宸瑶携手带领社区的孩童们,一同沉浸在温婉柔和的吴侬软语之中,在生动的语言体验里触摸江南地区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真切感受地域精神在当代生活中鲜活传承的生命力。
“两千多年前,当中原古语遇上江南水岸的古越语,就像巧克力酱融入了牛奶……”团队成员严翌文从“泰伯奔吴”的典故讲起,勾勒出苏州话融合演变的轨迹。唐宋时期,苏州作为繁华都会,其方言如同海绵,吸纳八方精华,逐渐形成独特的“软糯”韵味。水网纵横的地理环境,更赋予了“吴侬软语”温柔绵长的特质。方言的每一次细微演变,都深刻记录着这片水土与生活于此的人群之间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互动足迹。可以说,苏州方言的变迁本质,其实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江南人文地理志,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苏州方言的历史演变。马宸瑶 供图
“吃饭是‘qiève’,玩耍叫‘bexiang’!”当生活常用词汇的方言教学环节正式开始时,活动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活跃起来。随后,当团队成员严翌文教起地方特色美食“草头面衣”“拖炉饼”的苏州方言念法时,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充满了好奇与兴趣。现场的跟读声此起彼伏,清脆的童声与方言的韵律交织在一起,在一声声认真的模仿与欢快的笑声中,那些原本印在书本上抽象难懂的方言符号,此刻仿佛被注入了生活的温度,化作了一幕幕热气腾腾、鲜活可感的日常场景,让孩子们对方言与生活的联系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课堂的内容并未止步于对古韵方言的传承,更巧妙地融入了“十四五”期间张家港在发展进程中涌现的生动实践。从“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这一深植城市血脉的精神内核,到“九线联运”构建起的高效现代交通网络;从太湖重现碧波荡漾、白鹭归来栖息的生态美景画卷,到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沿探索成果,这些彰显城市发展的成就通过方言诵读的形式,焕发出了别样的文化光彩。孩子们用熟悉的乡音齐声念诵张家港精神,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对家乡发展的自豪与骄傲。当地方言与城市发展的时代交响,在清脆的童声中找到了最贴切、最动人的共鸣,让文化传承与城市记忆在互动中实现了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张家港精神。严翌文 供图
课堂的情感在“方言传红色”环节推向高潮。双山岛渡江战役的故事,用本地乡音讲述尤为真切。船工顾汉林腿部中弹仍紧握船舵运送战士、百姓用小船划出胜利的壮举,深深震撼着年轻的心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必胜!”这些激荡人心的誓言,通过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方言接力,成为铭记历史烽烟、传递精神火炬的独特载体。
活动尾声,苏州评弹的琵琶三弦声悠悠响起。《声声慢》的经典片段让孩子们沉醉于方言的艺术魅力。随后的“评弹连连看”互动环节,大家在辨识《苏州好风光》、《莺莺拜月》等不同曲调的过程中,体会到评弹艺术如何淬炼、升华了日常的吴语。在丝弦的弹拨吟唱间,生活语言完成了向艺术瑰宝的华丽蜕变。
图为孩子们欣赏苏州评弹片段。马宸瑶 供图
弦音渐落,余韵萦绕。这堂以方言为核心的别开生面的实践课,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知“苏白”魅力的江南文化之窗,更在他们纯真的心中悄然播下了守护地域文化根脉的种子。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苏南沃土,探索更多元、更富创意的互动形式,让古老的方言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生机,让这份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在年轻一代的实践与接力中,生生不息,绽放时代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