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染茶香,古韵焕新章。”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在蝉鸣渐起的夏日里,开启了一场与茶染非遗的深度对话。团队走进当地“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染缸的斑驳光影中触摸千年技艺,在亲手染制的茶香里感悟传承使命,为日照茶乡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探寻新路径。
日照茶染,是镌刻在布料上的岁月诗篇。这项源于古法的植物染工艺,以当地盛产的茶叶为魂,经繁复工序熬制出琥珀、苍绿、赭石等天然色泽,再将土布、棉麻等朴素面料浸入其中,让每一寸织物都浸润着茶山的灵气与时光的温度。在“无失山房”内,挂展的茶染作品或如秋叶静美,或似茶汤温润,桌案上堆叠的染布边角料里,藏着传承人数十年的坚守。
实践团的探索从细致筹备开始。出发前,队员们翻阅《天工开物》中关于植物染的记载,梳理日照茶产业与染织技艺的历史渊源,设计了涵盖“茶染认知度”“传承意愿”等维度的调研问卷。抵达东港区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团队先走访当地茶农了解茶叶原料特性,再走进工坊与传承人朱春莲老师展开深入交流。
“染布如育人,急不得。”朱春莲老师一边演示煮茶染液的火候控制,一边向队员们坦言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耗时费力的手工技艺兴趣渐淡,批量生产的化学染料也挤压着传统茶染的市场空间。她指着墙上一幅茶染《日照山海图》说:“这门手艺要活下去,既要守得住‘用茶叶说话’的本真,也要让年轻人愿意把它穿在身上、挂在墙上。”
实践的核心环节,是一场沉浸式的茶染体验。队员们围站在木质染缸旁,先用清水浸润素白手帕,再将其浸入沸腾的茶染液中。随着朱老师一声“翻布”,手帕在茶汤里轻轻翻动,原本单调的白色逐渐晕染出深浅不一的纹路。晾晒时,风中飘来的不仅是茶香,还有队员们对“慢工出细活”的真切领悟——看似简单的染色,实则考验着对时间、温度与布料的精准把控。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日照茶染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它与当地“茶乡”身份的深度绑定。茶叶既是饮品原料,也是染色瑰宝,这种“一茶两用”的模式,为茶产业延伸产业链提供了可能。实践团据此提出建议:可将茶染体验纳入日照茶旅线路,开发茶染文创礼盒搭配茶叶销售,让游客在采茶、制茶之外,多一份“带走茶香色彩”的记忆。
暮色渐浓时,队员们带着亲手染制的手帕离开工坊,布料上的茶香仍在鼻尖萦绕。这场实践不仅让他们看见茶染技艺的脆弱与坚韧,更让他们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勇者的独行,而是需要青春力量用创意为其插上翅膀。当茶染的纹路里融入年轻一代的巧思,当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的场景,日照茶乡的故事,必将在茶香与染彩的交织中,写下更绵长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