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鲁西南民俗博物馆,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门,那些承载着鲁西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民俗器物,静静陈列,却有着穿透时光的力量,让我沉浸式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脉络。
罗汉床古朴厚重,深棕的木质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光泽,精美的雕刻是匠人的心血,“寿”字等图案藏着对生活的祈愿,曾是家族休憩、交流之地,见证过长辈的絮语、家族的温情,承载着传统起居文化。 孩童衣物色彩与图案满是生活温度,蓝底绣花马甲、碎花衣衫,是家人一针一线的疼爱,“家有胖娃娃”的文字,映出对后代的期盼,这些童装是民俗里“添丁进口”喜悦的具象,让我看到鲁西南家庭对生命传承的珍视。
烛台造型多样,绿釉的古朴、狮子造型的生动,曾在无数个夜晚点亮昏黄,照亮过围坐的身影,见证过婚丧嫁娶、节日祭祀,是民俗仪式里不可或缺的存在,承载着对光明、对顺遂的向往,也藏着过去人们在夜晚与烛光相伴的生活片段。 木轮车满是沧桑,巨大的车轮、坚实的车架,曾在泥土路、石板路上辗转,运过收获的粮食、盖房的物料,是鲁西南人劳作、生活的“好帮手”,它滚动的轨迹,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奋斗、谋生的印记,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
这些展品,是鲁西南民俗的拼图碎片。从起居到服饰,从日常用具到生产工具,它们串联起当地的生活百态。民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附着在这些器物上的烟火气,是一辈辈人生活方式的传承。
在这博物馆里,我触摸到鲁西南人的精神底色。对家庭圆满的期盼(如童装、罗汉床的家庭场景),对劳作的踏实态度(如木轮车),对仪式感的重视(如烛台在民俗活动的作用 ),都通过器物传递。它们让我明白,民俗是文化的根,是地域的魂,即便时代变迁,这些藏在器物里的文化基因,依然是理解鲁西南、理解民俗传承的关键。
走出博物馆,那些展品的影子还在脑海。它们提醒我,民俗文化需要被看见、被守护。鲁西南民俗博物馆,是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让后人有机会聆听先辈的生活回响。我们该接力传承,让这些民俗器物背后的故事、文化,继续在新时代流淌,让鲁西南的民俗之光,照亮更多人了解传统、热爱故土的路,让民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活在当下、继续生长的文化力量,续写鲁西南独特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