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处,文脉续新篇。”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团队踏上山东省日照市的土地,以寻访地方历史记忆、传承本土文化脉络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暑期实践。从泛黄的古籍文献到街头巷尾的口述故事,从静谧的纪念馆到热闹的民俗街区,团队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倾听捕捉文化温度,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贡献青春力量。
6月30日,实践活动从校园图书馆的文献梳理开始。团队成员分散在古籍区与电子资源库,在《日照县志》《海曲乡音》等地方文献中搜寻蛛丝马迹。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古城墙的修建历程、老茶馆的兴衰故事、传统节庆的习俗细节;电子数据库里,关于日照民俗、老手艺传承的研究报告,为团队勾勒出地方文化的轮廓。 “你看这段关于‘海曲染布’的记载,和现在的非遗技艺能对上!”成员小李指着文献中的文字兴奋地说。大家围拢过来,将不同资料中提及的传统工艺、生活智慧一一摘录,像拼图般拼凑着日照的历史图景。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成为后续调研的重要根基。
7月1日,团队围绕“地方文化认知度”“传承意愿”等核心,着手编制调查问卷。会议室里,成员们各抒己见:有人建议加入“是否了解本地传统手艺”的问题,有人提出关注“参与民俗活动的频率”,还有人强调要兼顾不同年龄层的表述习惯。
经过反复讨论,问卷最终形成“基础认知—情感联结—实践参与”三个维度,既有“是否听过‘海曲民歌’”这类基础题,也有“希望通过哪些方式接触传统文化”的开放性问题。团队还特别设计了“最想传承的本地文化符号”选项,涵盖老建筑、传统美食、民间技艺等多个方面,力求全面捕捉民众的文化心声。
7月2日,团队分成四组,走进万平口景区、东夷小镇、老城区社区和大学城,发放调查问卷。在万平口景区,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女士填写问卷时说:“来日照不仅看海,更想了解这里的老故事,景区里要是能多些民俗展示就好了。” 老城区的海曲社区里,退休教师刘奶奶拉着队员们坐下,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这是以前的十字街,过年时挂满灯笼,孩子们提着纸灯到处跑……”她还召集邻里一起填写问卷,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逝去的时光。一天下来,300多份问卷收集完毕,字里行间满是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与期待。
7月3日至4日,团队走进日照民俗博物馆和老物件陈列馆,开启沉浸式体验。民俗博物馆里,织布机、老渔船、传统农具静静陈列,讲解员细细讲述着它们背后的生活故事:“这台织布机是民国时期的,当时家家户户靠它织布做衣,上面的木纹都是岁月磨出来的。”
老物件陈列馆里,泛黄的粮票、旧时代的收音机、孩童玩过的布老虎,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温度。成员们轻轻触摸着锈迹斑斑的铜锁,仿佛能感受到前人开合门扉的力度;看着玻璃柜里的手工绣品,惊叹于针脚间藏着的匠心。在互动体验区,大家尝试操作老式纺车,笨拙的动作引来阵阵笑声,却也让人体会到传统手艺的不易。
五天的实践转瞬即逝,却在每个人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从文献里的文字到街头的故事,从博物馆的老物件到民众的期待,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不在遥不可及的历史里,而在生活的烟火气中。作为新时代青年,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彩,是责任,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