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的日照,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流转的痕迹。为打捞散落在时光里的生活记忆,探寻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赤旌载梦” 实践队走进日照历史纪念馆,开启了一场触摸历史温度的探访之旅。
推开纪念馆的大门,大厅中央的巨型浮雕便将人拉入时光的漩涡。浮雕上,先辈们或挥锄劳作,或扬帆出海,或围坐议事,那些充满力量的姿态,仿佛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剪影,将百年间的生活图景浓缩在光影交错的空间里。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浮雕上,凹凸的纹理间流淌着岁月的光泽,让人瞬间感受到时光沉淀的厚重。“地方风物初长成” 展区里,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一本 1920 年代的地方民俗志,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记录着当时的农桑时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采茶,立夏晒盐”,娟秀的字迹里藏着先辈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旁边的展台上,一组锈迹斑斑的农具静静躺着:曲辕犁的木柄被磨得光滑,镰刀的刃口虽已钝化,却仍能想见当年收割时的繁忙。讲解员指着一套陶制盐罐说:“这是 1930 年代沿海村民的家用物件,日照靠海吃海,制盐技艺曾是这里的重要生计,这些罐子就是最好的见证。”转过拐角,“岁月变迁” 展区的复原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土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里,土炕上叠着粗布被褥,灶台上的铁锅还留着烟火熏过的痕迹,墙上贴着的旧报纸头条印着 “兴修水利” 的标题。电子屏循环播放着 1950 年代的生活片段:村民们合力修建水库的号子声、市集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孩子们在晒谷场追逐嬉戏的欢笑声,这些鲜活的声音穿过时空,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最让人驻足的是 “民生记忆” 展柜。一支铜制钢笔的笔帽上刻着模糊的名字,据考证是 1940 年代当地教师的常用品,笔尖的磨损记录着无数个灯下批改作业的夜晚;一个褪色的帆布包上缝补着不同颜色的布料,里面装着针线、纽扣等杂物,包带的针脚细密,能看出主人的巧手与节俭;几封泛黄的书信整齐叠放,字里行间满是 “家中稻谷已入仓”“海边新船已下水” 的家常,墨迹里晕染的泪痕,藏着寻常人家的牵挂与期盼。
在互动体验区,实践队成员们尝试了模拟的传统手艺:用古法模具压制海盐,看着雪白的晶体在手中成形;用旧式织布机编织布条,感受经纬交错间的耐心与专注;在仿制的账本上记录收支,体会先辈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些动手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印记。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为建筑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广场上的群雕里,有挑着担子的货郎,有捧着书本的学子,有摇着船桨的渔民,他们的笑容里藏着日照人世代相传的坚韧与乐观。实践队成员王同学说:“这些展品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记忆。它们让我们明白,今天的生活是无数平凡人用双手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这场寻踪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生活的致敬。那些藏在器物里的智慧,写在纸页上的经验,留在记忆中的温暖,终将成为指引未来的力量,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