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作温度,铺就传承之路
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走进曲阜隆盛堂、御书房等楷木雕刻传承基地,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雕刻技艺,深入了解这门非遗文化的精髓。队员们不仅以学习者的身份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更以传播者的视角积累素材,为后续的宣传推广工作筑牢根基。
对话传承人,感受技艺传承的坚守与挑战
在隆盛堂,实践团成员见到了颜氏楷雕第八代传承人颜德印。一踏入馆内,精美的楷木雕刻作品便映入眼帘,从生动传神的人物雕像,到造型典雅的篆刻印章,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颜先生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起楷木雕刻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他说,楷木雕刻历史悠久,选材讲究,必须选用孔林内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楷木,雕刻工序繁杂,融合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一件上乘之作往往要耗费工匠大量的心血与时间。
谈及传承现状,颜德印的神色中流露出一丝忧虑。他表示,如今原材料愈发稀缺,孔林楷木受到严格保护,可用于雕刻的材料有限。同时,学习楷木雕刻耗时久、难度大,年轻人大多不愿意投身其中,传承出现断层危机。尽管困难重重,但颜德印从未放弃,他积极走进校园授课,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
在
御书房,孔门楷雕第五代传承人孔繁彪展示了他的创新作品——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楷木雕刻的文创产品。孔繁彪认为,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是楷木雕刻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创新并非易事,既要满足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又不能丢失传统韵味,这对雕刻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他也提到,目前行业内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市场推广机制,限制了楷木雕刻的发展。
图为颜德印为实践队员讲解楷雕 中国青年通讯员 赵紫露 供图
与颜德印、孔繁彪交流后,大家进一步明确: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展示作品”,更要让公众“走进技艺”。比如,将雕刻体验拆解为适合新手的“半小时迷你课程”,用短视频记录普通人从“不会刻”到“完成作品”的过程,或许能拉近年轻群体与传统技艺的距离。此外,队员们注意到,两位传承人的故事各有侧重——颜德印的家族传承史充满历史厚重感,孔繁彪的创新尝试贴近现代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宣传中的鲜活素材。而随着对传承困境与发展思路的深入了解,队员们对这门技艺的敬畏与好奇愈发浓厚,纷纷希望能亲身体验雕刻过程,更直观地理解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
带着这份对技艺的向往,实践团成员随后向两位传承人请教雕刻技法,亲身体验指尖上的传承。隆盛堂内,颜德印将楷木坯料置于案上,示范“平刀”技法:“手腕稳,刀与木呈三十度,顺纹走才利落。”刀刃轻旋,一道弧线即成,“这如意纹起笔,练到‘刀随心意’需三月。”
队
员上手方知不易:用力过猛易崩木茬,角度不对则线条歪扭。颜德印一旁纠正:“捏刀要轻,力从臂出,如悬腕写字。”御书房中,孔繁彪以“云纹”拓片教学:“先描纹,再思深浅,此为‘意在刀先’。”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楷木雕刻 中国青年通讯员 赵紫露 供图
两小时里,废木料堆成小山,队员手中坯料渐显雏形——半朵祥云、回纹边框。指尖酸胀中,众人摩挲作品,真切体会到:“匠心”正是在与木料、刻刀的无数次磨合中,沉淀出的耐心与精准。在动手过程中,队员们也愈发理解传承人的忧虑:仅基础刀法便如此考验功力,年轻人若缺乏持久热情,确实难以坚持;而当游客在工作室门口驻足观望时,大家更确信“体验式传播”的必要性——亲手触摸过刻刀与木料的温度,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锚定方向:让体验成为宣传的起点
结合两日的实践,实践团确定了下一步的宣传思路。首先,整理此次学习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剪辑成“新手雕刻日记”系列短视频,展现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配上队员的真实感悟,让观众感受到“非遗并不遥远”。其次,策划“楷雕体验日”活动,联合隆盛堂和御书房,在周末面向游客开放简易体验区,由队员担任志愿引导员,同时用直播记录活动现场,吸引线上关注。
队员们还计划为传承人的作品设计“故事标签”,比如在颜德印的孔子像旁标注“耗时三年,每一根胡须都经过七道打磨”,在孔繁彪的文创书签上附上“融合传统回纹与现代极简设计”的说明,让作品背后的匠心与巧思被更多人看见。“我们亲手刻过,才知道每一刀的意义。”这份亲身经历将成为宣传中最有力量的支点,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尝试甚至爱上楷木雕刻。
目前,实践团已与两位传承人约定,开始拍摄首批短视频,并着手设计“体验日”的流程方案。从指尖的刻痕到镜头的记录,这场以“传承”为初心的实践,正从亲身体验走向更广阔的传播,让楷木雕刻的千年技艺在年轻一代的参与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中国青年通讯员 赵紫露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