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赋能乡村文化振兴,7月18日,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国门新村小分队,在云南省沧源县勐董镇永和新村并行开展推普课堂教学与基层语言调研,以“学用融合+需求回应”的实践模式,书写青年服务乡村的鲜活注脚。
推普课堂:趣味互动中播撒语言种子
推普小课堂以“学用结合、寓教于乐”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学习生态。队员们设计“汉字加减法”“错别字猎人”等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汉字构造逻辑;通过“断句挑战”“成语补全赛”等互动环节,从表达逻辑、听力反应到词汇积累,全方位锤炼普通话应用能力。更以“推普小工匠”实践深化学习成效,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协作创作推普标语的宣传海报,制作创意书签,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习热情,更通过“学—练—创”闭环,强化了“学以致用”的能力,为边疆青少年筑牢语言基础。
图片内容为实践团成员与各位小朋友推普海报合照。 施琴供图
图为小朋友推普创意书签作品。 刘思雨供图
基层调研:走访探需架通语脉桥梁
实践团成员持续深入村寨,通过问卷访谈结合调研村民普通话使用现状,系统收集了当地村民普通话掌握程度、使用场景及学习需求等基础数据。调研既为后续推普精准“画像”,助力乡村打通与外界交流的“语言通道”,为产业发展、文化交融筑牢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入户调研普通话使用情况。 周已娇供图
语言通,则交流畅;文化兴,则乡村振。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国门新村小分队以课堂厚植知识根基,以调研洞察民生所需,用创意实践与技术赋能,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边疆落地生根,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