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中心窑址位于今河北邯郸磁县、峰峰矿区一带,因古属磁州而得名。创烧于北宋中期,金元达到鼎盛,明清延续。以白地黑花、剔划花、珍珠地等装饰技法闻名,被誉为“黑白瓷的艺术殿堂”。其产品贴近市井生活,瓷枕、罐、盘、碗皆绘有诗词、花鸟、人物,充满浓郁的民间气息,并通过漳河、滏阳河水路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北非。磁州窑以粗犷豪放的笔墨和实用亲民的造型,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具烟火气的篇章。曲阜师范大学“匠心传承,手作流芳”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进邯郸市博物馆“磁州窑专题展”。展柜里的黑白瓷枕、水路图板、沉船残片,与手机镜头里的高清照片一一对应,把我们瞬间拉回宋金元烟火人间。
青花“打虎”枕枕面正中“打虎”二字行楷飞动,虎纹寥寥几笔却势若破壁。队员蹲下身,镜头贴着玻璃拍下特写:“这一捺,像刀也像笔,民间英雄的胆气就这么写进了睡眠里。”

图为青花“打虎”枕。通讯员李宝仪供图。
桃形钮与五福盘中,桃形钮圆盆若半剖寿桃,高足盘五只蝙蝠围成“五福捧寿”,椭圆皂盒上酱绿梅枝在灯光下疏影横斜。三件小器排进同一个取景框:“巴掌大的天地,盛得下整套吉祥。”

图为精美的磁州窑瓷器。通讯员李宝仪供图。
漳河·滏阳河外运图,整面墙绘出磁州窑水路:漳河入卫运河,在天津出海;南下扬州,东去高丽、日本、北非。展柜里白地黑花“花白”文字碗、开光婴戏纹罐,正是韩国新安沉船出水同款。我们把航线图与瓷片并置拍摄,“小小瓷碗,当年也乘宋元巨轮远渡重洋。”

图为磁州窑水路外运示意图。通讯员李宝仪供图。
珍珠地小碗白釉珍珠地密密麻麻,如夜空繁星;绿釉印花牡丹凸起于釉面,灯下一抹青翠欲滴。队员用微距捕捉气泡:“每颗气泡都是窑火留下的一口呼吸。”

图为白釉珍珠地磁州窑瓷器。通讯员李宝仪供图。
诗文枕“敬作高堂”枕楷法端庄,《红绣鞋》元曲枕行草洒脱。队员轻声念出枕上曲文:“明菊夫源节,武盈敬种州……”七百年前的市井小调在穹顶下回响,“原来宋金元的流行歌曲,就枕在古人头下。”

图为白地黑花《红绣鞋》元曲枕。通讯员李宝仪供图。
出口处沙盘亮起红点,太行山东麓窑址连成“陶瓷走廊”。队员把今日所有照片按窑址标注,制成一张“纸上研学地图”。

图为磁州窑窑址分布示意图。通讯员李宝仪供图。
灯光熄灭,我们把九宫格照片发出,中央仍是那张“打虎”枕——黑白分明,虎虎生风。配文写道:“窑火已冷,胆气犹温;漳河已远,帆影犹存。传统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奔腾。”
当夕阳从漳河面缓缓退去,博物馆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我们站在出口回望——展柜里的“打虎”枕依旧沉默,却仿佛已在耳畔呼啸;白地黑花婴戏罐里,童子的笑声穿越八百年的尘埃;那条由漳河、滏阳河、渤海湾一路蜿蜒到韩国新安海底的水路,仍在我们的地图上闪着细碎的银光。
今天,我们用照片把宋金元的市井烟火收进背包。我们深知,非遗不是玻璃后的标本,而是可以呼吸、可以生长、可以随时代脉搏跳动的生命。愿我们今日的驻足,能成为明日更多人出发的理由——让磁州窑的黑白笔墨继续书写新的故事,让漳河的古帆影在更多人的目光里扬起。
窑火未冷,长风正起。我们挥手告别邯郸,却把千年瓷韵悄悄种在心里,等待下一次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