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深处寻文脉,村志笔端续乡愁
——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实践团队于冠军村开展实践调研
宗祠是宗族历史的容器,承载着家族的血缘情感与历史记忆,其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重要的文化空间,具有家族祭祀、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等多重功能。自周代以来,宗祠制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宗祠于中华大地上广泛兴建,成为维系家族血缘、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7月4日,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在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开展实践的第三天,以对冠军村李氏宗祠的调研为起点,深入挖掘乡土人文、历史故事,为后续村志撰写提供一手素材。
冠军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地名源自西汉名将霍去病。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元朔六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800骁骑深入匈奴腹地,因战功赫赫被封为冠军侯,此地即为其封地。尽管霍去病英年早逝,但“冠军”沿用至今,成为村庄独特的文化符号。
宗祠外,展板上,河南工业大学向冠军小学捐赠文具的照片记录了高校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关切;村内相关文化教育公益活动展现乡贤反哺桑梓的情怀。在李氏家族渊源展板前,成员们了解到,李氏先祖于康熙年间自晋迁豫,历经数百年繁衍,形成了如今枝繁叶茂的家族体系。从私塾先生李九桐培育爱国进步青年,到李九祥坚守乡村教育拒任要职,多年间家族、乡村人才辈出,崇文重教、爱国奉献的精神一以贯之。正如《礼记·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氏家族正以自身行动诠释着对家国情怀的坚守。
宗祠内,讲解的三位老人白发晶莹,方言质朴,缓缓道来李氏家族的历史:先祖于康熙年间迁居冠军村,改“焦”姓为“李”,初到之时,家族成员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以农为准,耕读传家,逐渐在当地立足。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家族、村落的规模不断扩大,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但始终秉持着以和为贵、团结相邻的优良传统。家族中曾涌现一批投身教育事业的先生,他们或是开办私塾培育爱国青年,或是毕生坚守乡村教育岗位,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岁月流转,初心如磐,先辈的优良品行代代相传。

(宗祠前合影 通讯员 王圣越)

(团队调研实况 通讯员 王圣越)
下午,团队齐聚村委会议室,继续村志撰写工作。基于上午调研,成员们围绕冠军村历史沿革、家族文化、教育公益、民俗风情等,有序梳理素材。从李氏家族迁居冠军村后的繁衍,到不同时期乡贤助力乡村建设,从宗祠历经修缮传承家族精神,到各类公益活动赋能乡村教育,成员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耐心和恒心,将碎片化信息整合,力图还原冠军村真实、厚重的历史风貌。撰写中,成员们相互讨论,注重细节挖掘与史料还原,力图在宏大的叙事中保留微观温度。
村志是村庄的文化载体,记录着村庄发展现状,也传递着乡村的情怀与精神。在撰写村志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秉持专业精神,用文字和情感梳理冠军村的历史与现状,希图为村庄留存文化记忆,为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窗口。撰写期间,常德海书记又送来了村民捐赠的鸡蛋、水果和菜蔬,夏日酷暑,暖意清凉。
土地孕育了亿万的人民,村落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当下,钢筋森林迅速挺起,吞噬着厚重的黄土地,今天,我们更应放慢脚步,去聆听黄土的低语,触摸风掠麦穗的温柔,感受泥土沉淀的青草香,然后在对家乡在眷恋与守望中,在梦里梦外的乡愁里,脚踏实地,坚定前行,去追寻我们的梦,亦延续我们生生不息的文明。
本次宗祠调研是“金种子”实践团队在冠军村开展实践的重要环节。团队通过实地采访、调研收集资料,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用实际行动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后续,团队将继续完善村志,借文字留存冠军村史,用笔墨承载乡土文韵,让厚重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高校学子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探索新的有益路径。我们相信,“金种子”会一直在乡土文化传承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开出灼灼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