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香邂逅草木染,当青春力量对话古老技艺,日照市“无失山房”的染缸里,正酝酿着一场关于传承的新故事。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这座非遗手工坊,在茶香与布韵的交织中,触摸茶染技艺的历史脉络,也为这项古老非遗注入年轻的活力。
推开“无失山房”的门,空气中弥漫着茶叶与草木的清香。架子上悬挂的茶染作品,从淡雅的米黄到温润的赭石,每一寸布料都沉淀着时光的痕迹。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与日照茶染非遗传承人朱老师的相遇,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好奇,在染缸前碰撞出传承的火花。
“这门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朱老师的指尖抚过一块茶染手帕,眼神里满是珍视。她回忆道,明清时期的日照乡间,家家户户都懂茶染:采下新茶煮沸,将布料浸入茶汤反复浸染,阳光晾晒后,茶叶的天然色素便牢牢附着在织物上。“那时候没有化学染料,茶叶染出的衣服亲肤透气,穿在身上都是草木的味道。”这种源于生活的智慧,曾是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却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淡忘。
谈及传承现状,朱老师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忧虑。“年轻人宁愿刷手机,也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学这慢功夫。”茶染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耐心:从茶叶的选取、茶汤的熬制,到布料的预处理、染色的次数,每一步都需要细致把控。“染坏一块布,可能就要浪费一整天的功夫。”如今,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人寥寥无几,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正面临断代的风险。
但朱老师并未放弃。近年来,她尝试通过短视频记录茶染过程,用直播展示作品,甚至在手工坊里开设体验课,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茶染的魅力。“曲师大的孩子们来,我特别高兴。”她看着实践团成员们认真学习捆扎、浸染的模样,脸上露出笑容,“年轻人有新思路,会用互联网,能把茶染带到更远的地方。”
实践团的同学们也用行动回应着这份期待。他们一边跟着朱老师学习茶染手帕的制作,感受指尖与布料、茶汤接触的温度;一边用镜头记录下手工坊的日常,将朱老师的故事和茶染技艺编辑成图文、视频,发布在校园平台和社交网络上。
当同学们捧着自己染制的手帕合影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布料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仿佛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印记。这场“青衿寻茶韵”的实践,不仅让年轻学子读懂了茶染背后的文化密码,更让朱春莲看到了传承的希望——正如茶染需要反复浸染才能显色,非遗的传承,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才能在时光里愈发醇厚。
离开“无失山房”时,茶香仍萦绕在鼻尖。实践团成员们知道,这次相遇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分享,走进茶染的世界;或许朱春莲老师的茶染作品,会通过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而日照这座“茶乡”,也将因这项古老技艺的新生,焕发出更独特的文化魅力。
此次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明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守旧,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坐标——就像茶染布料,在时光的浸润中,愈发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