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遇茶染,素布浸茶香。朱师傅三十年坚守藏着手温,年轻人眼中有传承的光。一方布,晕开的是传统与新生的对话,是时光酿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正好的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带着满满的期待,踏入了弥漫着独特气息的日照茶染工坊。
工坊里,朱师傅正专注地守着那口热气腾腾的茶锅。锅中,清明前采摘的鲜嫩茶芽在沸水中欢快地翻滚、舒展,宛如灵动的雀羽。蒸汽裹挟着日照绿茶独有的清苦香气,袅袅升腾,在朱师傅花白的头发间凝结成晶莹的细珠。整个工坊的空气,都被这清新的绿色茶香所浸润。
当洁白的素布缓缓沉入染缸,神奇的变化发生了。那一抹独特的黄绿色,如同灵动的精灵,沿着布纹迅速蔓延开来,仿佛将整座茶山从清晨到黄昏的所有美好时光,都揉进了这一方棉布之中。朱师傅熟练地捏着布角轻轻翻转,他的手势,与墙上那张有些陈旧、边角微微卷翘的老照片里,他师父的姿态如出一辙。照片中的老人穿着粗布衫,站在同款染缸前,身后是尚未铺设石板路的茶山,那是一段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时光。
在教大家固色的时候,朱师傅总是先用手背轻轻贴一贴缸壁,认真地说:“65度,这个时候茶的性子最活。”可当大家拿着温度计仔细测量、较真的时候,他却笑着摆摆手。他掌心的茶垢蹭在布上,留下浅褐色的印记,他说:“真正的茶染,要用心去感受,靠手心里的温度去记忆。”这温度里,不仅有他坚守工坊三十年的执着信念,更有他对这门手艺可能在自己手中断档的深深担忧。
当实践结束,同学们带回的茶染方巾,总是在行囊里散发着淡淡的茶香。每当瞥见那一抹温润的黄褐,大家总会想起朱师傅俯身搅茶汁的专注背影,想起年轻设计师说“要让茶染走进更多生活场景”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想起染缸里荡漾的,既是茶山百年的晨雾,也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