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河北金融学院 李淼 张天资 贾宇清 卢玢茜 刘佳洋 刘怡然 靳子墨 高宇帆 张宇轩 孙嘉琦 宋泊瑾)盛夏时节,非遗传承的热情似骄阳般炽热,河北金融学院“纸韵蔚剪”非遗实践团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奔赴高佃亮剪纸艺术工作室,深度挖掘民间剪纸艺术魅力,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以青春之力助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以实际行动讲好非遗故事。
一、踏入非遗天地,聆听岁月回响
高佃亮剪纸艺术工作室,宛如一座藏纳蔚县剪纸灵魂的宝库,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踏入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古朴的雕花门窗、整齐排列的刻刀工具、层层叠叠的剪纸样张,瞬间将众人带入蔚县剪纸的世界。代表性传承人高佃亮早已等候在此,这位深耕蔚县剪纸数十年的匠人,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眼神中却透着对剪纸技艺的执着与坚定。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高佃亮作品成果展。李淼 供图
他从蔚县剪纸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历史讲起,讲述它如何在岁月流转中,成为当地百姓寄托情感、记录生活的艺术载体。“蔚县剪纸区别于其他流派,最大的特色就是‘阳刻为主、阴刻为辅,重彩点染’,这是先辈们传下来的技艺精髓,更是咱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高佃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量,成员们围站在旁,听得入神,目光紧紧跟随着他手中的刻刀,仿佛能透过这一举一动,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
二、亲历技艺传承,感悟匠心温度
聆听完理论知识,实践团成员们迫不及待想要亲身体验蔚县剪纸的创作过程。高佃亮为大家准备了基础纹样的剪纸素材,从握刻刀的姿势教起,“刻刀要像笔一样听使唤,手腕用力要稳,下刀角度得精准,这样刻出来的线条才利落。”他一边示范,一边强调。成员们纷纷上手尝试,看似简单的“吉祥纹”,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有的成员刻刀力度把控不当,将纸张刻穿;有的对线条走向判断失误,让纹样失了韵味。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剪纸师傅刻制过程。李淼 供图
高佃亮耐心穿梭在成员间,手把手纠正动作,“别着急,非遗传承本就是个慢功夫,每一刀都要带着对文化的敬意去刻。”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逐渐找到感觉,刻出的线条从歪扭到流畅,点染的色彩从杂乱到和谐。当看到自己亲手创作的剪纸作品初步成型,成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惊喜与自豪的神情,也深深感悟到蔚县剪纸“七分刀工,三分染色”背后,匠人们耗费的心血与坚守的匠心。
三、探索创新路径,赋能非遗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研讨过程。李淼 供图
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着受众老龄化、传播渠道有限等挑战,如何让古老的蔚县剪纸“活”在当下,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实践团成员提出一系列创新思路: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记录剪纸创作全过程,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开发数字文创产品,将剪纸元素融入手机壳、书签等日常用品,让非遗文化变得可见、可触;此外,还构思搭建线上互动平台,开展虚拟剪纸体验活动,增强大众参与感。实践团成员始终坚信,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既要守护好先辈留下的技艺根脉,也要以年轻视角探索新的表达形式,让蔚县剪纸既能在博物馆里沉淀历史,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绽放光彩。
四、以青春担当,续非遗新章
从对蔚县剪纸的懵懂认知,到亲身感受技艺魅力,再到思考传承创新方向,成员们完成了一次非遗传承的“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在工作室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蔚县剪纸非遗传播的青春力量。他们计划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系列科普短视频,讲述蔚县剪纸故事;设计新颖文创方案,助力非遗产品创新;还将在校园、社区开展非遗宣讲,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李淼 供图
“非遗传承是一场接力赛,我们年轻一代要接住这一棒,以青春之朝气、创新之思维,让蔚县剪纸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千年纸韵持续流淌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实践团成员的话语,彰显着青春担当,也传递着非遗传承的希望。
纸韵蔚剪实践团的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青春与非遗的美好相遇。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他们正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年轻人的非遗故事,让蔚县剪纸的魅力跨越时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通讯员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