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为让经典文化“活”起来、“传”下去,2025年7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寻声”社会实践队走进社区,开展“传承礼韵”主题实践活动,以书法教学、文化课堂等实践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搭建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用青春行动书写文化传承新篇。
书法传韵:执笔习字,感悟墨香里的文化
实践活动启动后,书法教学环节率先开展。实践队队员提前筹备,将毛边纸、毛笔、墨汁等工具分类摆放,为书法教学做足准备。活动开始,队员们围绕“书法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一核心,向孩子们讲解毛笔的握法、坐姿等基础规范。从最基本的横画起笔,队员们示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动作,强调笔画中的力度与节奏。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执笔练习时遇到不少难题,有的手部颤抖、笔画歪斜,有的对墨色浓淡把控不佳。实践队队员采取“一对一”指导模式,逐个纠正书写姿势与运笔方法。队员们耐心演示,让孩子们感受“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的笔画韵味。随着练习推进,孩子们书写的横、竖笔画逐渐变得挺拔、流畅,毛边纸上留下的墨痕,成为传统文化启蒙的生动注脚。
图为书法练习过程。何林蔚 供图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整理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将这些饱含努力与收获的成果留存,作为传统文化学习的阶段性记录,也为后续活动积累经验。
图为书法练习成果。何林蔚 供图
文化课堂:以礼为核,解码传统智慧
文化课堂聚焦“礼韵传承”,实践队队员以传统礼仪与经典文化为切入点,为孩子们构建文化认知体系。队员们身着志愿服,借助PPT、短视频等形式,系统讲解传统“揖礼”“冠礼”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剖析礼仪背后“敬人、克己”的价值内核。
为增强互动性,课堂设置“礼仪模仿秀”环节,邀请孩子们上台演示礼仪动作,队员从旁纠正规范,让抽象的礼仪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在经典文化解读环节,队员选取《论语》《礼记》中的语句,结合现代生活案例,阐释“不学礼,无以立”的时代价值,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在校园、家庭践行礼仪”。
问答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围绕“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如何向同学传播礼仪文化”等问题展开讨论,实践队队员及时回应,将文化传承的思考延伸至课外,让“礼”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图为问答环节。何林蔚 供图
多元实践:拓宽渠道,深化文化体验
为丰富活动形式,实践队设置多元实践板块。在多媒体学习区,队员组织孩子们分组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内容涵盖古代建筑、非遗技艺、传统服饰等。观影时,队员同步讲解,比如解析古建筑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介绍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让孩子们从视觉体验中拓宽文化视野。
图为孩子们正在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何林蔚 供图
交流分享环节,实践队引导孩子们总结活动收获。孩子们主动展示书法练习成果,分享文化课堂的感悟,从“喜欢上毛笔书写的感觉”到“明白礼仪能让相处更和谐”,质朴的表达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实践队队员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做“文化传播小使者”,把所学礼仪、文化知识传递给家人、同学,扩大活动影响半径。
活动反响与价值:以行践知,书写传承担当
此次活动获得社区、家长与孩子的积极反馈。一位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分享书法练习细节,还教家人行揖礼,传统文化的“浸润式”学习初见成效。实践队队员在活动中,也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教学组织、沟通协调等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寻声”社会实践队以“传承礼韵”为纽带,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既为青少年打开传统文化认知窗口,也为高校学子提供践行文化使命的平台。未来,实践队将持续优化活动形式,探索“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的更多可能,让青春力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讯员 何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