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文/赵良晶 杨焓 图/石聪)7月1日-14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青春机电”科创文韵实践团来到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安城中学,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亲情陪伴、安全自护等成长服务,面向40余名乡村留守儿童开展“爱心托管班”支教活动,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安城中学教师合影
暑期课堂织密安全“防护网”。“同伴落水应该怎么办?”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暑期安全自护课程在教室拉开帷幕。课堂聚焦“科学呼救”技能展开重点演练,孩子们在课程中学会了如何快速向周围大人求助,掌握了寻找救生圈等实用安全知识。互动抢答环节气氛热烈,“大声呼救!”“拨打110/120!”“找大人帮忙!”的答案此起彼伏。孩子们还争相演示求救手势、练习描述事发地点,为暑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认知防线。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暑期安全自护课
科技赋能创新思维
趣享3D打印时光。踏入3D创形课堂,孩子们瞬间化身创意先锋,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被精妙地塑造成精确的虚拟模型。伴随3D打印机“拉伸、旋转、切割”的轻鸣,这些跃然屏幕的创意奇迹般地跃入现实,化作孩子们手中可触可摸的惊喜实物。“哇!我画在纸上的小恐龙,真的变成能站起来的玩具了!像变魔法一样!”一位参观的孩子说道。

图为乡村留守儿童观看3D打印作品
童梦飞行记。在无人机课堂,实践团成员郭真卓化身领航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空气动力学、飞行控制原理等知识娓娓道来,为孩子们解密飞行的奥秘。当一架架无人机在孩子们的操作下平稳升空、灵活转向时,操场上响起阵阵欢呼。“看!我的‘小鹰’飞得最高!我好像真的成了飞行员,在指挥它探索天空呢!”一位完成飞行任务的孩子说道。真实可感的飞翔体验,为乡村留守儿童成长注入探索未知的澎湃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无人机操作教学
文体厚植文化自信
黏土塑江韵,童心绘生态。汉江生态课堂上,志愿者通过影像资料展示汉江生态现状与保护意义,孩子们专注聆听。紧接着,五彩黏土在孩子们灵巧指尖上揉捏成形:跃波的江豚,绵延的江岸森林,穿梭的环保船只。托着作品的孩子们展露笑颜,“守护汉江”的承诺随创意生根。当童声轻唤“要永远游下去呀”,这些掌心诞生的绿色愿景,正成为生态文明最鲜活的注脚。

图为乡村留守儿童制作“生态山水卷”黏土作品
纸艺传薪火,非遗映童心。“凤凰灯是郧阳的传统非遗文化,它寓意着吉祥和美好……”志愿者们深情讲述着凤凰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围坐的孩子们屏息凝神,指尖早已跃跃欲试。紧接着,志愿者手把手教授折纸技艺——纸张对折的精准角度,羽翼翻卷的灵动技巧,凤首昂起的精妙弧度。当一只只绚丽的凤凰折纸跃然掌中,非遗的星火正通过稚嫩的指尖悄然传递。

图为实践团成员耐心指导儿童进行折纸实践
布龙舞出少年志,文脉扎根山野间。舞龙不仅是节庆的欢腾,更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薪火相传!12米长布龙徐徐展开,一堂浸润着中华文化底蕴的舞龙实践教学课正式开启。志愿者边示范边讲解,龙身在他们手中翻飞,时而化作流畅的“S”形游龙,时而盘成寓意吉祥的“团龙”。紧接着,孩子们开始分组练习,龙首高昂,龙身盘旋,当第一组成功完成“穿花”动作时,广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欢呼。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乡村留守儿童舞龙活动合影
思想引领价值塑造
文脉薪传启智润心,筑梦山野向阳花开。“‘卷王’宋濂砚台结冰仍抄书、百里跋涉拜师的故事,大家知道吗?”活动伊始,一个穿越六百年的“古代学霸”故事瞬间抓住了山里娃的心。当听到这位寒门学子终成一代文豪时,惊叹声四起——先贤翻越书山的奋斗传奇,与孩子们每日翻山求学的经历产生强烈共鸣。随后,课程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答环节。“十堰的仙山是?”“武当山!”“孙悟空的兵器?”“金箍棒!”清脆应答此起彼伏,兴奋蹦跳的身影和争先恐后的小手,尽显对知识的渴望,生动诠释了宋濂“以中有足乐者”的真谛。

图为乡村留守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答环节
实践团成员通过“做中学、玩中悟”的沉浸式课程,将高校科创优势转化为乡村教育动能,以多维育人实践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求知、爱国、追梦的种子,生动诠释了“教育共富”的深层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乡村留守儿童集体合影
14天的支教征程中,“青春机电”科创文韵实践团以五育融合为纲,为五峰乡农村留守儿童构建起多维成长空间:安全自护课堂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点燃创新火种、文体浸润厚植文化自信、思想引领赓续红色基因。展望未来,成员们将携此行淬炼所得,投身乡村振兴伟业,让青春力量熔铸于乡村教育的厚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