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湘南蓝山却因一群远道而来的守护者而浸润着生态的清凉。2024年7月29日下午,在蓝山县林业局三楼会议室,一场关于生命与责任的对话正式开启。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院党委副书记田坤、专职辅导员冮昊带领下,与蓝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建伟、县林业局局长王峰及相关工作人员齐聚一堂,以候鸟保护为纽带,开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碰撞。
工作介绍:解码蓝山候鸟保护的生态蓝图
“蓝山,是候鸟飞越南岭、沟通南北的咽喉要道。”王峰局长展开一张详实的候鸟迁徙路线图,指尖划过地图上密集的标注点,声音沉稳而有力。随着他的讲述,蓝山县作为重要候鸟迁徙通道的生态战略意义豁然清晰。
习惯于在抽象符号与复杂公式中求解的数学学子,首次直面如此具象而生动的“生态算法”。王峰局长用一组组精确数据勾勒出保护网络:全县划定重点保护区面积、年度监测候鸟种群数量、记录珍稀物种名录……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结着守护者对这片山水倾注的心血。特别是“网格化监测体系”的构建,将广袤山林精准划分为责任单元,辅以“人防+技防”的立体巡护,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生命之网。
唐建伟副县长的总结更将保护工作提升至县域发展全局的高度:“候鸟保护是蓝山生态文明的‘试金石’,也是绿色发展的核心资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守护候鸟翅膀划过的天空,本质是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根基。
经验分享:守护者的智慧结晶与攻坚故事
保护站工作人员分享了全天候巡护机制与创新监测手段。通过“定点观测+动态追踪”结合,近三年累计记录候鸟种群数量提升17%,成功拦截盗猎行为32起。尤其在高科技应用方面,红外相机与无人机巡航有效覆盖山林盲区,使盗猎发案率同比下降45%。
针对社区宣教,工作人员展示了“移动课堂+民俗活动”的特色模式,在龙泉社区等区域开展“护鸟课堂”86场,覆盖村民超5000人次。将候鸟保护写入村规民约,推动形成“志愿者巡护队+村民信息哨”联防体系,2023年群众举报有效线索同比翻番。
林业执法骨干详解跨部门联动经验,与公安、市监建立案件移送快速通道,查处非法交易案件15起,收缴捕鸟网具3800余米。通过行刑衔接机制,3起重大案件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力震慑。
座谈交流:当数学思维遇见生态命题
议程进入交流环节,会议室瞬间化作思想碰撞的熔炉。同学们尝试跳出传统保护视角,以特有的“数理逻辑”为蓝山保护工作注入新鲜思考。
张九尹同学率先发问:“我们注意到保护涉及海量监测数据。是否考虑引入更优算法模型,对鸟类活动轨迹进行预测性分析?数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机器学习或许能提升监测效率。”龚熠则关注资源分配的最优解:“保护站点布局与巡护路线设计,本质是空间优化问题。运用运筹学模型进行动态模拟,能否在有限人力下最大化覆盖关键区域?”林业局技术人员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就数据采集标准化、模型构建可行性等展开了专业探讨。田坤副书记适时提出合作构想:“学院在数据建模方面有积累,我们渴望将‘数学力’转化为‘生态力’,探索校地共建科研项目。”冮昊老师补充道:“学生团队也可参与数据清洗、可视化等基础工作,在服务中深化学习。”
副县长唐建伟对此高度肯定:“科技赋能是必由之路。欢迎湘大智慧融入蓝山实践,共同求解生态保护的最优方程式!”这一刻,高校的学术敏锐与地方的实践智慧在蓝山交汇,激荡出守护绿水青山的无限可能。
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将奔赴四海坪、白陶洞等保护站,用脚步丈量守护者的巡护路,以数据记录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