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乡音乡情的珍视,走进南通市通州区,以南通方言为笔,记录“十四五”以来这片土地的变迁轨迹,聆听普通百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
2024年通州大桥正式通车,作为区域重要交通节点,其建设首次采用步履式顶推工艺,大幅提升航道通行能力,且“一河两岸”景观工程同步实施,勾勒“水韵南通”生态画卷。周边交通升级成果显著:正场大桥翻新后夜色中流光闪烁;金沙湾大桥形似腾龙、气势恢宏;江海大道高架将通州与南通主城通行时间压缩至20分钟。此外,融入非遗文化的南通西站独具特色,区域桥梁路网也在不断加密。
通州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交通升级,既拉近了时空距离,便利了民众出行与区域往来,也进一步拓宽了自身发展格局,实现了交通建设、生态美化与文化彰显的协同推进。
图为通州大桥。徐婷 供图
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乡村田野也迎来新变迁。图队成员徐婷探访集中承包后的成片农田,见证了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催生的高效农业生产,实现“田有人种、老有所为、地尽其利”。土地流转不仅充分释放农业潜力,还为本地老年人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一位劳作后归家的老人感慨:“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在大棚里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能挣零花钱,特别实在。”老人朴实的话语,既体现出土地新政带来的民生暖意,也生动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扎实推进,让乡村发展更有活力、民生更有保障。
图为农田近况。徐婷 供图
当夜幕降临,通州的烟火气在万家灯火中升腾。团队成员徐婷在祖父家组织的“我家这五年”方言接龙分享会,成为连接代际、传递发展感悟的温馨纽带。
祖孙三代围坐,南通乡音在屋内流转,如同岁月河流缓缓淌过。徐婷作为年轻一代,见证着交通变革带来的生活便捷,兴奋地用乡音感慨:“高架通了,去市区就像串门一样快,再也不用挤公交晃悠一小时!” 话语里,是年轻人对城市发展带来生活质跃的雀跃。中年阿姨则以细腻视角,细数桥梁新貌,正场大桥的夜景迷人、金沙湾大桥的气势如虹,在她的讲述中,成为城市颜值与实力提升的注脚。而老人最念的,是触手可及的踏实生活:“超市菜场就在门口,打工就在村头,平房变楼房,日子越过越舒心!” 三代人不同视角的乡音分享,拼凑出的是真实且温暖的民生图景,有交通便捷的欣喜、城市颜值的赞叹,更有生活改善的满足 。
这场方言接龙,不仅是家庭内部的发展交流,更是通州发展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呈现。从家庭小变化,折射出城市大发展,每一句乡音,都是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心声,汇聚成通州“十四五”发展的鲜活注脚。从四通八达的桥路网络,到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从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到其乐融融的家庭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通州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家乡发展的观察记录,更是一场与故土对话的深情回归。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以方言为媒介,深入更多角落,倾听更多普通人的故事。把发展宏图细化为一条路的延伸、一座桥的崛起、一片田的丰收、一家人的欢笑,让时代前进的脚步声,通过方言叙事,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因为在方言里,藏着最真实的发展温度,藏着百姓与城市、与时代共成长的深情密码。
(通讯员 周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