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生态保护实效?7月30日,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蓝山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志军陪同下,深入蓝山县两大候鸟保护站开展实地调研。此行旨在深化候鸟保护研究,探索“高校科研+地方实践”的生态保护新路径。
上午,调研团队抵达四海坪候鸟保护站,对湿地环境及候鸟活动进行系统观测。该保护站以浅滩湿地为主,是多种候鸟的重要迁徙中转站。“快看!那只长嘴的应该就是白琵鹭!”团队成员张静兴奋地压低声音说道。团队在四海坪保护站的浅滩湿地发现了这个“稀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位“湿地精灵”。通过高倍望远镜,队员们清晰地观察到它用独特的勺状嘴在浅水中来回扫动觅食的有趣行为。团队在别处采集了水质样本和鸟类粪便样本,用于后续生态健康分析。陈志军副局长介绍:“四海坪湿地生态状况整体良好,仍需进一步加强周边环境治理,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下午,团队转赴海拔更高的白鳲洞候鸟保护站。这个位于群山环抱中的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成为多种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团队重点考察了溪流交汇处的鸟类夜栖地。通过架设的红外监测设备,团队不仅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清晰影像,还记录到其觅食、梳羽等行为细节,这些珍贵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其生活习性。
此次联合调研一共记录12种候鸟的活动轨迹和生活习性,采集环境样本20余份,标记了多处具有科研价值的观测点,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数据。在未来,湘潭大学团队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技术,为蓝山县候鸟栖息地保护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陈志军副局长表示,期待与湘潭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智慧监测平台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此次调研活动充分展现高校与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协同效应,为构建科学完善的候鸟迁徙保护网络提供重要参考,也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