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桂林理工大学“碧砖朱颜・砼心共筑”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对永宁州古城墙、百寿岩石刻及穿岩古道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开系统调查。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实地测绘、非遗访谈、数字化建模等多元方式,深挖明代军事要塞的历史脉络,探寻古道石刻中的文明印记,找寻古建筑和古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方法,为当地文旅融合及古文物保护发展探寻新路径。
走进千年古城,触摸历史脉络
七月初,实践团在永福县文物所专家指导下探寻永宁州古城墙。成员接触刻有“万历六年” “知州唐宗元修”字样的铭文砖,感受历史的厚重。然而,真正让实践团成员屏息的,是北门拱券上方那块历经547年风霜的石匾——“永镇宁康”。四个遒劲的大字在时间的洗礼下依然清晰,每一道凿痕都仿佛凝固着古代工匠的呼吸与祈愿。“课本里‘明代城墙’是铅字,今天摸到的城砖才是真的历史。”实践团成员陈狄威喃喃道,他的指尖抚过铭文,沾上了一层细碎的石屑。这一刻,团队此行的科技测绘,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为了读懂并延续这石头上承载的心跳。
为精准解析古城结构,团队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探测。实测数据揭示了古人的智慧:5.3米高的墙体带有精妙内倾角度,延绵1公里的城墙垛口设计收窄而坚固,精准印证了明代卫所制度的城防匠心。 测绘中,专家的讲解更让实践团成员理解了“永镇宁康”得以保存至今的奥秘。他指着城墙上一处新旧砖石巧妙咬合的修复点:“看,这就是‘修旧如旧’的功夫。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掩盖沧桑,而是用现代材料在‘骨子里’加固,让每一块旧砖、每一道历史痕迹,都能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激光束扫过“永镇宁康”石匾下方几乎隐形的现代加固构件时,团队的认知更加清晰: 科技赋予我们精准记录历史肌理的能力,而像这样“修旧如旧”的匠心技艺,正是让历史原貌与岁月痕迹得以稳固、清晰延续的关键。这次测绘不仅是数据采集,更是对古人智慧与今人保护理念的深度解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究永宁州古城城墙。林晓峰 供图
探寻百寿岩,千年石刻里的长寿密钥
在百寿岩调研时,实践团成员被岩壁上111个形态各异的“寿”字石刻吸引, 其中南宋知县史渭所书的楷体“寿”字尤为醒目 。近八百年风雨未能磨灭其筋骨,高达1.75米的字迹舒展着浑厚笔锋,沧桑中透出穿越时空的苍劲,无声诉说着“中华寿文化瑰宝”的分量。
然而,真正让这千年石刻“活”起来的,并非仅是视觉的震撼。岩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身影吸引了实践团的注意。76岁的李爷爷站在古老的香炉旁,极其专注地用一块红布,轻轻擦拭着岩壁上一个“寿”字。“小时候,我就这样跟着长辈来祈福,”李爷爷的声音带着温暖的追忆,目光扫过香炉上斑驳的纹路,“一辈辈传下来的心意,都在这水里,在这布上了。”
李爷爷的讲述,为岩壁上跨越时空的文字注入了灵魂。团队成员顺着他擦拭的方向看去,篆书的飘逸如鹤舞,隶书的敦厚似寿桃,更有契丹文、西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寿”字悄然其间。这些风格迥异却和谐共生的字符,此刻在李爷爷的红布下显得格外生动——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石刻,而是古代多民族共生共荣、文化交融互鉴的鲜活物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越千年的无声书写。
实践团了解到,村民们在重阳节时会挎着装满糯米糕、长寿面的竹篮汇聚岩下。孩子们开心地辨认着形态万千的“寿”字。而老人们,则像李爷爷一样,用蘸着清水的红布,一遍遍、一笔笔地悉心擦拭岩壁。这始于明清、承载着无数家庭安康祈愿的习俗,在2019年被正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团队成员凝视李爷爷手中那块浸润了历史与祈愿的红布,再仰望岩壁上被无数代人“擦亮”的“寿”字样,团队成员真切见证: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守护与践行,让冰冷的石刻化为有温度的文化血脉,使千年“寿”文化在民间持续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察百寿岩,记录现存状况。林晓峰 供图
踏响千年,穿岩古道上的商旅史诗
走在穿岩古道上,当实践团行至山腰一处平台时,一个深陷的石坑引起了江岩村党支部书记刘书记的注意——他不仅是村里的守护者,更是一位桂林理工大学92届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他示意队员刘智杰测量。“7厘米深!”刘智杰读出卷尺上的数字时,刘书记的眼中闪过笃定的光:“这比常见的马蹄印深了近5倍。看这位置和密度,当年商队肯定常在此卸货歇脚。”
这条宽仅1至2米的古道,曾是明嘉靖年间的“茶盐命脉”。无人机掠过山峦,20余处湮没的歇脚亭基址在屏幕中显现,印证着《永宁州志》“商贾络绎”的记载。更令人惊叹的是古人的工程智慧:走进60米长的穿岩洞,东高西低的巧妙开凿,让穿堂风自然流通,完美解决了防潮通风难题。团队成员亲身感受着洞内的干爽,对“千人避雨”古老传说的理解瞬间变得真切。
然而,岩壁上十多处风雨剥蚀严重的篆体刻字,牵动着团队的心。队员们凑近,试图辨认模糊的笔划。“不少专家带着拓片来过,都没能完全破解这些上百年的‘密码’。”刘书记的手指轻抚过一道几乎被磨平的刻痕,语气带着敬畏与遗憾。他深知,这条作为古代官方通道的古道,近三分之一路段已通过科学加固重获新生,但更多像这些刻字一样的原始风貌,正脆弱地对抗着时间。
面对古道无声的诉说,实践团带走的不仅是300余张照片、20小时访谈和5处新遗迹影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团队负责人整理着这些清晰记录古道侵蚀与保护现状的珍贵资料时,刘书记那句“这不是结束,是开始”在耳边回响。团队决定,下一步将是联合高校专业教师,将古建筑保护科研成果应用于古道修复方案制定。同时基于此次调研数据,开发“古迹VR导览系统”,未来公众可通过手机访问该系统,了解古道历史风貌。
图为刘书记与实践团成员讨论。林晓峰 供图
青春赋能古城,实践书写担当
“古城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记忆。”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向团队介绍。通过此次深度调研,团队队长褚怡璇认识到:“文化遗产并非束之高阁的老物件,而是激活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 基于此,实践团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深入参与永福县古建数据建档工作,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助力当地文化传播。 (通讯员 陈狄威 詹鹏翰)
图为实践团在永宁州古城前合影。林晓峰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