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者·青春作答” ——陕西理工大学“溯史探知·文韵薪传”实践团探忆653工程精神火种
7月20日,陕西理工大学易班发展中心的“溯史探知·文韵薪传”陕理工双馆暑期社会实践团踏入饱含历史底蕴的陕西理工大学校园,开展了一系列围绕653工程往事的采访活动。沿着时光的长河,实践团逐步深入,探寻653工程背后那些峥嵘岁月的故事与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从工程建设的艰难历程到精神内核的执着坚守,不同的讲述者通过这次采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653工程的立体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图为实践团在陕西理工大学南区图书馆与李馆长合影|黄嘉铭供图
图书馆馆长李宜蓬教授对653精神的内核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解读。他强调:“653精神的核心在于‘为国担当’。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若想在专业领域实现突破与成长,就必须积极投身于解决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精神。”北京大学653分校办学精神纪念馆的管理老师何树文,带领实践团成员回顾了陕西工学院与653分校的交接历程。他着重强调,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物资的移交,更是精神与责任的传承,生动地诠释了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人如何将使命与担当接力传递。

图为李馆长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北京大学653时期部分藏书|毛文晶供图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彦(653工程建设者后代)深入阐释了653精神的当代价值。他着重指出,这种精神源于实践中的奋斗信念,对科研与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激励着后人在各自领域不断奋进。北京大学653分校办学精神纪念馆的讲解员贾怡娟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前辈们20岁离京赴陕南山沟,毅然决然地‘把小我融入大我’,这种选择正是我们当下青年需要传承与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视野,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何彦教授接受实践团采访照片|黄嘉铭供图
实践团成员们在这一历程中深受启发,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653工程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更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时刻铭记“为国担当”的初心,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对653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史、国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