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甜(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5班)
清晨的阳光漫过陶港镇中心小学的操场,把旗杆的影子拉得很长。风一吹,就把细碎的阳光抖落在孩子们的课桌上——这是我支教的第二周,还未开始上课,已有好几个孩子跑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今天做什么实验啊?”他们的声音像刚剥了壳的荔枝,清甜里裹着期待,小脸蛋已从初见的拘谨,变成了此刻跃跃欲试的雀跃。
讲摩擦力时,我讲着下课时几个男生在乒乓球台打乒乓球的例子,白色的球骨碌碌滚着,在弹跳几声后渐渐慢了下来。“它为什么停下来了?”我笑着,“是球台和球之间,有股不想让它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眼神,我又让他们把手放在桌子上往前推感觉摩擦力的神奇之处。
两本书的实验像点燃了的导火索。当我把书页一页页交叠,班里个子最高的男孩立刻举起手,大喊着:“老师,让我来,我力气大。”可他攥着两本书的书脊往后拽,脸涨得像熟透的西红柿,书本却纹丝不动。后来两个孩子面对着面拉,使出的劲儿让两个人脚底像抹了润滑油一样,较瘦小的孩子差点被同伴带得飞起来,引得全班哄笑。“这是摩擦力在帮忙啊!”我翻开书页给他们看,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藏着他们恍然大悟的惊叹,前排的孩子也忍不住跟着蹭过纸页,仿佛想摸到那些看不见的力。
回形针爬坡时,教室突然安静了。橡皮筋牵引着回形针顺着斜面往上挪,孩子们的脑袋凑成一片,连呼吸都放轻了。“它在往上走!”有个扎冲天辫的女孩小声说,生怕惊扰了这神奇的一幕。而当密封袋里的水杯被稳稳提起,水晃出细碎的光,他们更是伸长了脖子,小手在空中模仿着力的方向,仿佛想抓住那些看不见的“绳子”。
下课铃响时,有孩子举着橡皮在桌面上滑动:“老师,这样也有摩擦力对吗?”我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忽然想起那句关于教育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在实验中瞪大的眼睛,追着问号跑的脚步,不正是被唤醒的灵魂在闪光吗?就像爬山虎的卷须触碰着墙壁,摩擦力让它们攀援生长,而教育的力量,或许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好奇的碰撞里,让一颗心牵动另一颗心,让一个灵魂,点亮更多灵魂。
走出教室时,明晃晃的太阳生生不息,像是在应和着孩子们仍未停歇的讨论。来这里两周,我终于明白,所谓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我们彼此,都在这奇妙的“摩擦力”里,慢慢生长,而知识最本质的模样从来不是硬灌的道理,而是像摩擦力一样,藏在每一次触摸、每一次追问、每一个因好奇而发亮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