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睿婕(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4班)
支教第三周的清晨,教室里飘着旋律与认真的气息。《青花瓷》的调子刚起,孩子们便跟着抬手、转身,动作虽参差不齐,胳膊却都伸得笔直,像一片努力向阳的幼苗。排练《天地玄黄》时,每当唱到“辰宿列张”,大半孩子会不自觉地抬头望向窗外,仿佛想从天空找到答案,手却稳稳地保持着动作,那份专注让教室里的空气都静了几分。
合唱《勇气大爆发》时,整个空间都被歌声填满。孩子们扯着嗓子唱,有人随着节奏晃着脑袋,有人拍着桌子打节拍,大半人早忘了原本的站位,声音却像拧成一股的绳子,结实又响亮。原来集体的热情,真的能让“勇气”这两个字变得滚烫。
下午的手工课成了水火箭的主场。桌子上摆满饮料瓶、胶带和彩笔,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忙碌,胶带在瓶身上缠出歪歪扭扭的圈,大半人都在瓶身画满了太阳、星星,甚至还有人写上“飞向太空”的字样。他们互相借着剪刀,讨论着箭头的角度,时不时举起自己的作品和旁边的比一比,叽叽喳喳的声响里满是投入。
临近下课,当老师说明天就能发射时,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孩子们立刻小心翼翼地把水火箭放进抽屉,有人反复叮嘱同桌“别碰我的”,有人还在对着瓶身琢磨细节,眼里的期待像星星一样亮。放学时,不少孩子走出教室前,还特意回头看了眼抽屉,仿佛那里藏着明天的惊喜。
这一天没有完美的排练成果,也没有发射的震撼瞬间,但孩子们眼里的认真与期待,比任何整齐的队形都动人。原来支教从不是教会他们什么技能,而是看一群人如何在彼此的陪伴里投入热情,在共同的期待里积攒向往。看着他们对明天的发射满是憧憬的模样,忽然懂得:所谓教育,不过是和一群人一起,在平凡的日子里种下期待,让每个明天都值得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