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校“伴七彩假期 筑彩虹人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咸阳市长武县开展文化调研活动,特邀当地民俗专家洪东海作题为“来自民间的文化自信”专题讲座,通过解读长武方言、社火脸谱、门斗等文化符号,引导青年学子感知乡土文化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洪东海,男,生于1966年,原长武县文化馆馆长、咸阳市民协副主席,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与非遗保护工作。自1985年从教以来,他深耕群众文化领域,主编、责编著作31部逾600万字,其中《长武社火脸谱》《长武方言实录》等作品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图为洪东海老师作题为“来自民间的文化自信”专题讲座
方言里的根脉:一堂“听得见乡愁”的课
“言(nián)传(chuan)是长武人的情感纽带,‘嫽(liáo)’字里藏着对生活的赞美。”讲座伊始,洪东海用长武方言拉近距离,从发音演变到词汇背后的历史记忆,生动阐释方言作为“文化活化石”的意义。实践队员范同学感慨到“原来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

图为洪东海老师为队员们介绍“长武方言”
社火脸谱:读懂民俗艺术中精神图腾
“红脸忠义、黑脸刚正,每一笔色彩都是百姓心中的价值标尺。”洪东海展示多幅社火脸谱珍品,结合“秦琼敬德把门”等故事,揭示民俗艺术中蕴含的善恶观与精神信仰。队员们围拢观摩,通过手机扫描脸谱图案,在线查阅相关典故,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跨时空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在阅读学习“长武社火脸谱”


图为“长武社火脸谱“中部分脸谱
门斗文化:岁月沉淀的家风印记
“门斗是长武人的‘精神门楣’”讲解门斗文化时,洪东海老师以长武传统建筑为例,从雕刻图案的祈福内涵,到门斗结构的家族秩序,剖析门斗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他向青年们解读“正清和”“扶光畴”等雕刻文字背后的治家哲学,带领大家从建筑细节中体悟“耕读传家”的乡土智慧。

图为洪东海老师在介绍“长武门斗”
“文化自信的种子,往往萌发于乡土间。”洪东海寄语青年,要“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感知文化”此次讲座在实践队员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关注、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校地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组织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感知国情民情,在文化传承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供稿人:胡航瑞 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