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绳轻转,指尖生花,转眼便是一枚枚玲珑的小戒指;招式缓展,口诀轻吟,八段锦的韵律正悄悄抚平孩子们心头的躁动。为深植“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扎实落实传统体育项目推广部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月16日,山外山实践团为孩子们铺开了一幅“传统+趣味”的鲜活画卷。
实践团成员精心筹备并开展了手工绳结课程。课程中,他们耐心指导孩子们学习绳结的基本技法,以娴熟的指尖动作示范绕绳角度与技巧,及时为遇到打结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孩子们在老师的示范与讲解下,逐渐掌握技巧,有的举着新编成的戒指雀跃展示,连最腼腆的孩子,也悄悄将自己的作品塞到老师掌心,那份羞涩里蕴含的珍视与认可,无需过多言语,已足以令人动容。

从绳结初学到巧制小物,实践团成员的循循善诱与孩子们的盎然兴致,交织成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孩子们不仅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在穿、绕、系的过程中,传递传统手工艺的温度。一根细绳,绾住的不仅是指尖的灵思,更是文化传承的绵长脉络。

“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口诀声起,如清泉流响,孩子们一招一式亦步亦趋,稚气中透着认真。实践团成员拆解动作,伴着“一、二、三”的轻数陪孩子们慢慢舒展。这看似简单的一招一式,藏着千年养生智慧,既能活络筋骨,更让传统体育文化如春风化雨,悄悄浸润童年。

一静一动,皆是修行。养生的“静”与手工的“动”相映成趣,恰是一堂浸润心灵的文化实践课。实践团以创意为笔,续写传统的新篇;以八段锦为韵,奏响文化的活章。这场实践或许只是序章,但文化的种子已在心田扎根,让孩子们在动手与感悟中,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小小薪火,让千年文脉在指尖流转,在心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