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民族自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关公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八字精神,山外山实践团于7月18日参加乙巳年关公圣诞纪念仪式。
南沙井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扩建于乾隆十六年,经年修缮,至今已历三百余年,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今庙宇廊檐庄重,庑殿辉煌;官厅焕新,墙垣敦庄;山门肃严,影壁恢弘;松柏道劲,古槐苍苍;五脊六兽,神态异样;关圣帝君,端坐轩昂。南沙井关帝庙圣诞纪念仪式自民国时期便由当地居民自发举行纪念,此非寻常节庆,乃是一场以民俗活动为载体的精神洗礼,一次对正直、正气、正义等永恒价值的集体朝圣。关帝精神如日月经天,穿透历史尘埃,持续滋养着世道人心,维系着中华道德伦理的根基。


5时30分,仪式正式开始。关帝圣驾在銮驾组、仪仗队的簇拥下,巡行南沙井村的家家户户,前方伞盖,旗帜开路,锣鼓齐鸣,两位村民以香引路,座驾前有长扇为关帝爷遮阳避尘,其后跟着数十村民或托或捧,带着献于关帝君的献礼。山外山实践团成员有幸加入举旗行列,与平日里悉心教导的孩子们并肩同行,这一刻他们是一代代传承的纽带,是南沙井村文化薪火的接棒人。


巡游结束,众人恭送关帝君回庙。随后善男在庙外放鞭炮,鸣锣鼓,声音震得耳朵嗡鸣,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信女在庙内烧香祈福,烟雾缭绕,让人不由得静下心来,细细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信仰。实践团成员也入庙参拜,瞻仰关公神像,感受文化底蕴。一内一外,一动一静,鞭炮锣鼓的雷霆之势与香烟缭绕的神圣氛围交相辉映,将关公圣诞的庆典推向又一个高潮。这不仅是一场仪式的演示,更是千百年来民众对忠义仁勇精神的致敬,每一声炮声,每一缕青烟,都是生生不息的信仰。


随着仪式的进行,从各个村落赶来的村民换上漂亮的服饰,整理褶皱的衣衫,几个人换着轮流带上珍珠项链,只为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庆祝关帝君圣诞的舞台上。他们有的唱起婉转的京剧,有的哼起悠扬的小调,有的扮演济公博大家一笑,有的歌颂祖国歌颂党。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村民们一个个都喜笑颜开,热闹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阳光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在每个人喜气洋洋的脸上。无论是精心打扮的服饰,还是或传统或现代的歌声,都藏着村民们对关公的敬仰,对生活的热爱,更有着对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的朴素坚守。


据悉,关公文化是全球华夏同胞最广泛认同的文化之一,在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珍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倡导着自强不息、敬业爱岗、勇于担当、振兴中华的社会风尚。关帝诞辰民俗的千年传承,其价值远超纪念本身。它是一场年复一年的道德觉醒,是正气在民间的生生不息。鼓乐喧天中民众仰望关帝圣像,香火缭绕里稚子模仿忠义之举,关帝所代表的“正直、正气、正义”便如春风化雨,涤荡人心,维系着中华伦理的江河长流。这薪火相传的虔敬,正是世道不堕、人心向善的永恒保障。


此次仪式,实践团深入参与,从举旗引路到瞻仰参拜,与石马镇居民共同领略关圣帝君所代表的忠信、孝悌、礼义、廉耻,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在与居民的交谈中,他们质朴的想法也让实践团更加清晰而深刻的感受到关公文化的内涵。实践团将怀揣这份感悟继续前行,既做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也做其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关圣帝君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磅礴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