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走进兰州启聪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性质机构 ),与这里的听障学生携手开展泥塑创作活动,用色彩与创意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实践中书写温暖与担当。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筹备,了解听障学生的沟通特点与兴趣点,精心挑选安全、易操作的泥塑材料。当他们身着统一志愿服装,带着满满热忱来到康复中心,便开启了这场特殊的“艺术之旅” 。康复中心里,听障孩子们眼神中透着好奇与期待,尽管交流存在障碍,但从彼此微笑里,双方都感受到了真诚与善意,一场跨越沟通壁垒的互动正式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们耐心十足,通过手势、文字、示范等方式,向孩子们讲解泥塑制作的基本技巧,从搓泥条、捏泥团,到组合造型,一步步引导。听障孩子们虽无法清晰聆听讲解,却用专注的眼神紧跟志愿者动作,小手认真模仿。


(图为实践队队员指导同学们泥塑的实拍场景贾铭萱供图)
制作过程中,有的孩子快速掌握技巧,兴奋地创作起小花朵、小动物;有的在造型时遇到难题,志愿者便轻轻握住孩子的手,一同调整形状,无声的协作里满是温情。实践团成员小王遇到一位对色彩搭配很有想法的孩子,孩子用彩泥精心装饰自己的作品,虽无法用言语夸赞,却用灿烂笑容和主动分享,让小王真切体会到创作带来的联结。
对于兰州理工大学的实践团成员而言,这次活动远非简单的泥塑教学。成员小李表示,起初担心沟通不畅会让活动难以开展,可当看到孩子们纯粹的创作热情,看到他们用手语、表情传递的喜悦,才明白真诚与耐心能打破一切障碍。“这些孩子对艺术的感知力、对创作的执着,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也更坚定了用所学去帮助他人的决心。”

(图为同学们展示泥塑的实拍场景 魏嘉辉供图)
听障孩子们也在活动中收获满满。他们拿着自己与志愿者共同完成的泥塑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康复中心老师反馈,这类活动能有效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专注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外界的关注与爱,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次泥塑实践活动,是兰州理工大学社会实践与特殊教育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实践,搭建专业与公益结合的平台,既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社会责任感与沟通能力,也为特殊教育群体送去更多温暖与支持。

(图为实践队本次活动合影 贾铭萱供图)
未来,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计划深化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艺术、科普等多元活动,持续拓宽实践形式,让青春力量融入特殊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助力特殊群体成长的道路上熠熠生辉,也让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凝聚社会合力,为听障等特殊学生打造更广阔、更有爱的成长空间,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在社会温暖怀抱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