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集中下乡宣讲后,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萤火助学”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政策手册回到家乡。他们深知,资助政策的宣讲不能止步于田间地头,更要走进社区院落、乡镇街巷,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都能在家门口读懂政策、用好政策。
在城市的老旧小区,傍晚的槐树下总聚集着纳凉的家长们。实践团成员们拎着装满宣传册的布袋,搬个小马扎自然地融入聊天圈。“听说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学费都备齐了吗?”一句家常话打开话匣后,成员们顺势拿出手册:“国家助学贷款每年最高能贷16000元,学费住宿费都能覆盖,上学期间还不用付利息。”遇到家长追问“入学后还有啥补助”,他们就用“成绩好能拿奖学金,家里困难还能申请助学金,课余时间打工也能挣生活费”这样的实在话,把复杂的政策条款拆解成邻里能听懂的“大白话”。有位家长边听边记:“以前总觉得政策离咱远,现在你们坐在这儿一说,比看文件清楚多了。”
回到乡镇的成员们则把宣讲融入了日常的柴米油盐。走亲戚时,他们总会多问一句“村里有高考生吗”,遇到符合条件的家庭,立刻从包里掏出宣传单,手把手讲解申请流程;在村口小卖部的货架旁,他们贴好政策海报,和店主约定“有人问起就指一指”,还留下一沓手册让村民随时取阅。有位成员发现邻居家考生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奶奶看不懂申请页面,便每周三下午准时上门,用老人的手机登录系统查询进度,把需要补充的材料写在纸条上,托人带给远方的家长。“哪怕多跑几趟,也不能让政策卡在‘没人懂’这一步。”这句话成了所有成员的默契。
从小区纳凉点到乡镇小卖部,从走亲访友到日常串门,这些分散在各地的“萤火”,正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让资助政策从冰冷的文件变成“家门口的指南”,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的承诺,真正走进每个家庭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