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清晨,良西庄村旁的河岸边已泛起微光,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身影踩着露水开始忙碌——河南城建学院“碧浪护河青,金堤守黄魂”志愿服务队的“河小青”们,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水样采集工作。这场“三下乡”实践活动,让环境工程专业的学子们跳出课本里的图表与公式,在真实的河流生态中,读懂“水环境监测”四个字沉甸甸的实践意义。
“支流汇入主流的地方水流紊乱,水体混合不均匀,必须在上下游各10米处分别采样,才能避免数据偏差。”团队成员手持GPS定位仪,屏幕上标记的5个采样点坐标清晰可见。他们对照着提前绘制的《良西庄河流域采样示意图》,逐一核对点位:从农田排水口下游30米处,到村民集中居住区排污口附近,每个点的选择都精准指向特定区域的水质特征。为保证数据科学性,团队采用“三点混合采样法”:在每个监测点的左、中、右岸分别采集500毫升水样,混合后装入棕色玻璃采样瓶——这种瓶子能有效阻挡紫外线,避免光照破坏水样中的有机物成分。操作时,队员们格外谨慎:有人蹲身稳住采样瓶,确保瓶口避开水面漂浮的落叶与泡沫;有人紧盯秒表,记录采样持续时间与水流速度;有人则用便携式检测仪现场测定水温与溶解氧,数据即刻录入电子表格,连小数点后两位都精确记录。
岸边的观察同样细致:队员们用相机拍摄不同区域的河岸状况——有的地段植被茂密,芦苇与菖蒲沿着水边铺展,有的地段则裸露着少量泥沙,偶见塑料袋缠绕在石缝中。他们在记录本上标注:“距采样点50米处有农田,种植玉米,田埂有细小水流汇入河道”“下游100米处设有简易拦污网,拦截了部分漂浮物”。这些现场观察将与后续水质数据相互印证,让分析更具说服力。
据悉,团队后续将把水样送往实验室,重点检测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等指标,结合实地记录绘制“良西庄河流污染风险分布图”。针对农田化肥随雨水流失、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等潜在问题,他们计划提出“生态缓冲带种植”“分户污水预处理”等具体建议。“课本里的‘水体自净能力’,曾是抽象的概念;今天在岸边看着水草在流水中摆动,观察拦污网拦截的杂物,才真正明白它是河流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专业实践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