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赴花园口水文站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与黄河水文工作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化了对生态保护的认知,让青春力量在守护母亲河的实践中得到淬炼。
水文站工作人员以“黄河防汛监测体系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展开讲解,结合不同年代的防汛案例,系统介绍了花园口水文站作为黄河中下游关键监测点的重要作用:从早期的人工观测到如今的智能监测网络,每小时更新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数据,通过加密传输系统直达国家防汛指挥平台,为上下游水库调度、堤防加固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工作人员指着实时监测大屏上跳动的曲线解释:“这些数据背后,是沿岸千万群众的安全,丝毫马虎不得。”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应急监测设备展区,了解到在暴雨、凌汛等极端天气下,工作人员如何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面采样结合、便携式检测仪与实验室分析互补的方式,确保数据采集“不断档”,深刻体会到水文工作中“守土有责”的厚重分量。
实践环节,服务队有序开展“河道清洁+生态观察”行动。大家迅速清理河岸散落的塑料垃圾与枯枝杂物,更将重点放在生态调研上:用卷尺测量芦苇丛的覆盖面积,用pH试纸检测河水酸碱度,拍摄记录白鹭、野鸭等鸟类的栖息痕迹,详细标注观察点的经纬度与环境特征,最终汇总成包含20余项指标的生态观察笔记。“翻查资料发现,这片区域十年前还是裸露的河滩,现在植被覆盖率已超过60%,水质也稳定在Ⅲ类标准以上。”队员们对比数据时,对黄河生态治理的成效倍感振奋。
“一代代水文工作者的坚守,让我们读懂了责任的分量。”服务队在活动总结中表示,此次实践让“护河初心”有了更具体的方向,未来将依托环境工程、水文监测等专业知识,持续开展黄河流域生态跟踪调研,用扎实的实践成果为母亲河保护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