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守望志愿服务队在鄂州市横山村“爱心托管班”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课程,通过趣味盎然的教学形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启了一场语言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有效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推广普及。

志愿者周如意老师以经典历史名人成语典故为引,巧妙激发低年级学童兴趣。课堂化身为“看图猜成语”接龙赛场,小朋友们热情高涨,积极抢答,在欢声笑语中领悟成语的智慧与历史魅力,为日后规范使用普通话、理解中华文化精髓打下坚实基础。

高年级课堂则变身为“乌萨奇带你闯方言——方言侦探训练营”。志愿者孙罗亦老师化身“方言引路人”,带领小朋友们踏上奇妙的乡音探索之旅。课程设计环环相扣,带领小朋友们辨识天南海北方言,感受方言独特魅力,深挖方言背后的文化密码。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清晰对比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引导孩子们理解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和规范性,这种“方言探秘促推普”的创新方式,正是响应了国家及地方关于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协同推进、在趣味中提升语言规范化水平的号召。

在“方言VS普通话差异解密”环节,粤语“做乜嘢”、上海话“白相”、四川话“搞啥子”等生动表达,借助可爱的乌萨奇形象,清晰展现了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血肉联系,也直观呈现了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志愿者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蕴含其中的文化温度跃然眼前,闽南语“冬至圆仔呷落加一岁”藏着冬至食汤圆添岁的传统;潮汕话“老爷保号”饱含对土地神护佑平安的虔诚祈愿。孩子们在了解方言文化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是连接不同地域、传承共同文化的纽带。
课程尾声,孩子们踊跃分享收获:“原来‘落苏’是茄子,方言里藏着好多有趣秘密!但学了普通话,跟其他地方的小朋友聊天就方便多啦!”另一位孩子感慨:“听不同地方的方言,就像打开了各地文化的小宝箱!”童言稚语中,流露出对方言及背后文化的浓厚兴趣、对普通话实用价值的认知,以及初步的文化认同感。

本次爱心托管班特色语文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生动的文化启蒙,更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普通话推广实践。通过创新互动形式,志愿者团队成功:以游戏化方式点燃低年级孩子对成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奠定普通话学习的文化根基;引导高年级学生在深刻理解方言承载的独特地域文化和生活智慧的基础上,清晰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的价值,有效增强其使用普通话的意愿和能力,增强对乡土及中华多元文化的认同;在趣味探索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联想力、文化感知力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意识。这堂生动的语文课,为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普通话、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