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手工坊,此次调研更侧重于茶染技艺的原料采集与传承困境,力求全方位勾勒这门非遗技艺的生存图景。
初秋的山房被层层绿意包裹,屋后的茶园里,几株特殊的茶树正吐露新芽。朱春莲带着实践团成员穿行其间,指尖轻触叶片讲解道,茶染原料并非局限于常见茶叶,山房周边的黄檗、茜草等植物都是染色配方的重要组成,不同植物的配比能调制出二十余种基础色。成员们蹲身记录植物特征,有人摘下一片叶子在白纸上揉搓,观察留下的色素痕迹,笔记本上很快布满了带着草木清香的彩色印记。
在山房的储藏室里,一排排陶罐整齐排列,里面封存着不同年份的染液。朱老师揭开一只陶罐的盖子,深褐色的液体泛着微光,空气中瞬间弥漫开醇厚的草木气息。她介绍说,优质染液需要经过三年以上的窖藏,期间要定期翻晒搅拌,稍有疏忽便会影响染色效果。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墙角堆放着几捆现代化学染料,吕慧坦言,传统茶染耗时久、成本高,面对市场竞争时常常处于劣势,这些化学染料是为了满足部分客户对快速出单的需求而备下的。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染坊的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几位学徒正在晾晒刚染好的桌布,浅棕色的布料上印着淡雅的竹叶纹样。实践团成员发现,年轻学徒的手法虽略显生涩,却在传统图案中融入了几何元素。朱春莲说,现在愿意静下心学习茶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山房每年招收的学徒能坚持满三年的不足三成,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吸引年轻传承人,是她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离别的时候,实践团成员们带走了自己参与染色的手帕,布料上的颜色还带着湿润的光泽。这些带着温度的织物,不仅承载着茶染技艺的千年智慧,也记录着实践团对非遗传承的深度思考。成员们表示,接下来将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传承困境,设计一份包含市场推广方案的调研报告,为”无失山房“的茶染技艺寻找更多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