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扬州的红色地标与烟火街巷,开展红色文化传承调研。团队成员探访扬州革命烈士陵园,重点挖掘红色文物背后承载的鲜活历史;随后又走进广陵区社区,倾听乡音讲述的革命故事,探寻方言作为地方文化载体在赓续红色血脉中的独特力量。
7月20日,团队成员杨欣怡怀着崇敬的心情置身于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团队此次调研的核心焦点,正是矗立在陵园中心地带、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它被当地百姓亲切地描述为“蹲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万松岭这块儿”,这样朴素直白的方言表述,瞬间拉近了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让这份厚重的纪念多了几分亲切的温度。
走近纪念碑细细端详,基座正面那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笔力遒劲有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笔都饱含着对英烈的崇高敬意;而基座背面精心镌刻的碑文,则如同一部无声的史书,字字句句都详实记录着扬州大地上无数英烈在革命岁月中不屈的奋斗历程与壮烈的牺牲故事,静静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图为扬州革命烈士陵园石碑。杨欣怡 供图
踱步至凭吊广场,两侧刻满烈士诗抄的碑壁,似沉默的历史讲述者。杨欣怡用乡音轻声解读:“这些诗抄,就像烈士们跨越时空,在跟咱唠嗑,把当年的豪情、心底的信念,一桩桩、一件件说给咱听哩” 。当方言的韵律缠绕碑壁,冰冷的碑文不再是静态字符,而是化作英烈的心声,在陵园上空飘荡。此刻,纪念碑挣脱“纪念建筑”的单一标签,成为以乡音为媒,传递红色精魂、唤醒扬州集体记忆的精神坐标,让每一位来访者的指尖,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知到岁月沉淀的厚重。
图为英烈纪念碑。杨欣怡 供图
带着从扬州革命烈士陵园积淀的厚重历史感与深切缅怀之情,7月24日,实践团队成员王雅雯专程来到扬州市广陵区,走访并采访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当地年轻人。当谈及前往陵园祭扫时的切身感受,年轻人的眼眶微微湿润,动情地说道:“乖乖隆地咚,站到那块,心里头就揪起来了,沉甸甸的。那些不怕死的年轻人,为的就是今天的太平日子啊!”这番朴实无华却饱含乡土韵味的倾诉,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更传递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强烈情感共鸣,以及对先辈们用热血与牺牲换来今日安宁的深切感念。
当被问及烈士精神如何在当代扬州延续传承时,年轻人谈及城市里的红色纪念馆,语气格外恳切:“你瞧瞧扬州街头巷尾的红色纪念馆,天天打这儿过,天天往里头望,英雄的名字早刻在心上了!”她说着,介绍起江上青烈士在青春年华创办《抗敌》周刊,以笔为枪在文字战场宣传抗日救亡的壮烈事迹,言语间满是抑制不住的敬仰之情。
在扬州这座古城,红色记忆从来不是被岁月尘封的过往,而是鲜活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它铭刻在街头路牌的无声指引里,在茶馆评话艺人的精彩讲述中久久回响,在青年宣讲员的热情分享间生动跃动,更深深沉淀在千家万户勤恳度日、齐心建设家园的朴实信念与具体行动之中,化作每一个扬州人踏实生活、奋斗前行的动力,浸润着这座城市向前迈进的每一寸土壤,成为支撑古城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方言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挖掘乡音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努力探索出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那些蕴藏着民族精魂的红色基因,必将在新时代的乡音讲述中持续传递,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蓬勃生机与穿越时空的永恒光芒。
(通讯员周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