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在日照 “无失山房” 的实践,不止于技艺的学习,更在探索茶染技艺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的多样可能。
成员们注意到,朱春莲老师的茶染作品多是传统样式,虽精美却与现代家居风格有些疏离。于是,他们开始尝试为茶染设计新的应用场景。小李结合当下流行的极简风,提出将茶染布做成笔记本封面,“用素雅的茶褐色搭配简约线条,肯定受年轻人喜欢。” 他找来空白笔记本,将自己染制的茶染布裁剪粘贴,成品摆在手工坊的展示架上,立刻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年轻游客。
小王则聚焦于文创领域。她发现茶染布料的天然质感很适合制作书签,便将染好的布料裁剪成不同形状,再用烫金工艺印上日照的景点名称。“这样的书签既有实用性,又能当作纪念品。” 朱老师看着这些融合了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眼里满是认可,“以前没想过茶染还能这么用,你们让这老手艺变得时髦了。”
实践团还考虑到了办公场景。他们用茶染布制作了文件袋、鼠标垫等办公用品,送给当地的一些企业试用。反馈结果令人欣喜,不少人表示,茶染办公用品的天然材质让人感到舒适,淡淡的茶香还能缓解工作疲劳。成员们据此整理出一份《茶染办公用品推广方案》,详细列出了产品种类、定价和营销渠道,为手工坊拓展了新的思路。
在与当地民宿的合作中,茶染技艺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实践团与几家民宿老板沟通后,用茶染布制作了床单、窗帘、靠垫等民宿用品。当茶褐色的布料与民宿的原木家具搭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自然惬意的氛围,深受游客好评。一位民宿老板说:“这些茶染用品让我们的民宿更有特色了,很多游客都问在哪能买到。”
离开 “无失山房” 时,实践团留下了一份厚厚的《茶染当代应用手册》,里面记录了他们探索出的二十多种茶染技艺的现代应用场景。朱老师翻看着手册,感慨道:“你们不仅学会了茶染,更给它找到了新的出路。” 而实践团的成员们也深知,让茶染技艺走进当代生活,正是对这项非遗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