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赤旌载梦实践队怀着对过往的敬意,走进了豫鲁交界的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这座依托“将军渡”旧址建成的场馆,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壮阔的渡河故事,成为人们回望过去、感悟初心的生动课堂。
踏入纪念馆广场,巍然矗立的“强渡黄河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碑身如破浪前行的船帆,高19.47米,呼应着1947年那个意义非凡的夏天。黄河水声隐隐,堤岸风声猎猎,仿佛在诉说76年前6月30日夜晚的故事:万千军民从此处出发,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如今这片绿荫如盖的平静河滩,曾是木船竞发、万众一心的奋斗现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依次参观了序厅“黄河大战略”、核心展陈“强渡破天险”和尾厅“英雄铸丰碑”。序厅巨幅浮雕《人民·战争》令人震撼:送粮的民工、摇橹的船工、参军的群众,无数普通人的身影汇聚成推动前行的洪流。讲解员介绍道:“当年的成功渡河,离不开冀鲁豫边区群众的大力支持,民心的凝聚是最坚实的基础。”
移步二楼“强渡破天险”展区,全景式3D影片将人们带回1947年6月30日傍晚。随着号令响起,数千只木船、葫芦筏、门板扎成的简易渡河工具同时出发。展柜里,一只被弹片削去一角的“支前木橹”静静陈列,橹柄上“台前县孙口村李大娘”的刻字依然清晰。据介绍,李大娘把准备做棺木的三棵老桐树全部捐献出来,自己却在数年后病逝。“她没能亲眼见证最后的成果,却用行动为成功贡献了力量。”这句解说让在场的人深受触动。
三楼“鏖战鲁西南”展区,巨幅沙盘与动态灯光还原了郓城、定陶、羊山集等地的历史场景;“挺进大别山”沉浸走廊则通过14台投影仪,展现了千里征途的艰险。踩着“吱吱”作响的模拟栈道,听着周围的环境音效,人们更能体会到当年前行路上的艰难与决心。
参观中,一件特殊的文物引人驻足——一只当年使用过的铁皮文件箱。箱盖内侧的字迹依稀可见,记录着前行的目标。讲解员提到,当时队伍轻装前进,却始终带着地图、文件和通讯设备,这些物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出展馆,实践队登上临黄大堤。夕阳为黄河镀上一层金色,对岸京九铁路大桥上的列车长鸣而过,仿佛在与过往的岁月呼应。76年前,人们用简陋的工具开辟前路;如今,高铁飞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人们更加懂得团结与奋斗的意义。
此次纪念馆之行,对实践队成员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成长课。它让人明白,最坚实的力量源于群众的支持,最珍贵的成果来自不懈的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家表示将带着这份感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行,用实际行动续写属于当下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