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兴奋,我随队伍抵达了支教学校。热辣辣的太阳仿佛助燃剂,将我的热情也烧得更加炽热。尽管在学校经历过多次无生试讲,可站在真实课堂的讲台前,面对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紧张与忐忑依然如影随形。
为了这堂课,我反复琢磨了许久,最终选定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亲切的歌谣。我提前准备好了PPT,备好了详尽的讲稿,但却仍然惴惴不安:这些内容能否恰如其分地填满四十分钟的课堂时光?然而当旋律在教室中响起,孩子们的小脑袋随着节拍轻轻摇晃,小嘴认真模仿着每一个音符时,那份自然流露的专注与欢喜,瞬间融化了我的忐忑——他们投入地跟唱的样子,像初春里一株株沐浴雨露的小芽,懵懂而可爱。
课后,我带着笑容询问几个孩子:“你们平时在学校上音乐课,老师都教些什么呀?”其中一个孩子平静地回答我:“老师,我们平常没有音乐课,一学期可能就上一两节。”又有一位小女孩不补充到:“课表上虽然写着有,可来的都是语文或数学老师。”我心头一紧,又不甘心地追问:“那有没有举办过合唱比赛呢?”他们点了点头,但说次数很少很少。我接着问:“那你们自己平常会听音乐吗?”一个男孩摇着头:“我不怎么听音乐,只有看电影的时候才会听到一点。”后来我又询问了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答案同样令人心酸——只是稍大的孩子会补充道,自己偶尔从短视频里听到一些零碎的新歌。
这回答如针尖刺入我记忆里的童年——那时我们每周固定有音乐课与美术课,老师教我们唱简单的歌,带我们认识那些经典旋律里的故事。可眼前这群孩子,音乐之于他们竟如此陌生而奢侈。他们生命中的韵律竟只能偶然从电影或短视频的缝隙里悄然飘入些许零散的音符。
站在讲台上,我望着孩子们,他们眼睛里跃动着光芒,那光芒源自于刚刚唱响的旋律,源自于一种从未被满足的渴望——对美的本能向往与渴求。原来,美育绝非锦上添花的装饰,它是孩子们灵魂深处本能的呼唤,是心灵得以舒展的必需空气。我们常高谈阔论基础教育的根基,却忘了艺术与美的启蒙也是那根基中不可或缺的土壤。
当生命被音符照亮的那一刻,灵魂里沉睡的春天才真正被唤醒。讲台虽小却是孩子们最初眺望世界的舞台。我真想把这首歌教给更多的孩子,让这被遗忘的歌谣,重新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扎根、生长,成为他们人生舞台上最初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