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木传韵,匠心承光
——曲阜楷木雕刻实践心得
在岁月长河里,总有一些技艺,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曲阜楷木雕刻,于我而言,曾是书本里模糊的“非遗符号”,而当亲身踏入其世界,才真正触摸到它滚烫的文化温度,收获满溢心间的震撼与成长。7月15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的一员,我有幸来到曲阜本地体验这门古老的非遗艺术。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健乐供图
一、初遇:木雕坊里的灵魂交响
初入曲阜木雕工坊,仿佛踏入时光封存的艺术秘境。楷木特有的清香悠悠弥漫,工匠们沉浸于雕刻天地,刻刀与木头碰撞的声响,似灵动音符,交织成一曲传承的乐章。看着平凡木头在匠人手中蜕变,一道道刻痕里,是对细节的极致执着,一次次打磨间,藏着对工艺的虔诚敬畏。那一刻,我懂了,真正的艺术从不是敷衍,而是把心血注入每一处细节,让木头“活”成饱含灵魂的珍品,这是楷木雕刻给予我的美学启蒙,更让我瞥见非遗传承背后,匠人们坚守的炽热初心。
二、对话:岁月沉淀的文化传承
与手艺传人的交流,是这场实践最珍贵的“文化课”。他们布满老茧却稳准的双手,雕琢着木头,也诉说着半生故事。从雕刻技巧倾囊相授,到与楷木相伴的岁月过往,我听到了坚守的力量——在时光里与传统对话,克服传承路上的艰难;也听到了隐忧——现代冲击下,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这些故事让我明白,非遗传承远不止技艺传递,更是文化情感的接力。每一刀雕刻,都刻着曲阜的历史、民族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脐带,让我深深懂得传承二字的分量,它关乎历史延续,更系着文化根脉的守护。
图为楷木雕刻老师现场教孩子们雕刻要领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健乐供图
三、传播: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
如何把复杂工艺讲得通俗有趣?怎样在有限空间展现楷木魅力?这些都是楷木雕刻在科技时代面临的传承问题。然而当我站在那些精美的雕刻作品前,当我看到年轻的学生甚至是年幼的孩子在笨拙但用心地亲自体会老师耐心的教导,外国友人对这项非遗惊叹不已时,这让我悟到,文化传播需要“心”与“情”:用匠心策划内容,用真情传递温度,才能打破非遗与大众的隔阂。楷木雕刻不该只是工坊里的“孤芳”,而要成为大众能触摸、能共鸣的文化符号,这是我们年轻一辈传播非遗的使命,让古老技艺在现代语境里,重新焕发生机。

图为楷木雕刻技艺传承人向外国友人介绍这项非遗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健乐供图
四、思索:非遗传承的时代考题
实践中,非遗传承的紧迫性愈发清晰。现代社会浪潮下,楷木雕刻面临多重困境:原材料因环境问题供应不足,年轻群体被快节奏生活裹挟,对传统技艺兴趣渐淡,手艺人也受市场压力困扰……但困境中,也孕育着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能做的很多:学习非遗知识,成为文化传播的“火种”;借助科技力量,用创新为传统赋能——让现代设计融入雕刻,借互联网拓宽传播渠道,让楷木雕刻既守“古色”,又添“新颜”,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找到传承的最优解。
五、成长:雕刻里的人生哲思
这场实践,于我更是精神的蜕变。曾经,传统文化于我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楷木雕刻让我触摸到它的“鲜活”——它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是作品里的文化基因,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根基。雕刻时,每一刀的深浅力度,都教我学会专注与坚持;传承中的创新思考,让我明白传统技艺要“活下去”,必须拥抱时代。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健乐供图
曲阜楷木雕刻的实践之旅,已在我生命里刻下深深印记。它让我懂得,非遗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而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接力跑”。作为青年,我愿做那小小的“火种”,带着在实践中收获的热爱与思考,持续关注、助力楷木雕刻传承。我坚信,当更多人加入,这门古老技艺定能在新时代浪潮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让刀木传韵的故事,永远在岁月里回响,让匠心承光的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