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这座浸润在皖南山水与深厚人文底蕴里的小城,是徽墨诞生与传承的摇篮。千余年来,徽墨的制作技艺在此生根发芽,从唐末奚超、奚廷珪父子南迁带来的制墨技艺雏形,到宋时因文人雅士的追捧与商贸流通而声名远扬,再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传统制墨技艺的代表。其发展脉络,与这片土地上的徽商崛起、新安画派兴盛息息相关,徽商的财富积累与文化追求推动徽墨品质提升,新安画派的独特审美融入徽墨的造型与装饰,徽墨早已不只是书写绘画的颜料,更成为徽州文化的象征符号。


徽墨的制作工序,是一场对传统技艺极致追求的演绎。基础原料的选择极为讲究,松烟选取黄山、九华山一带的优质松木,在特定的窑中以独特火候燃烧,让松木不完全燃烧,生成细腻、纯净的烟料,这是决定墨色纯正、质地优良的关键;桐油则要求产地与提炼工艺严格把控,以确保其油性稳定,燃烧后烟质均匀。辅料中的麝香、冰片、金箔等,每一种都有独特作用,麝香赋予墨料天然香气,冰片提升墨色层次感,金箔增添墨锭的华贵质感。制烟时,匠人凭借代代相传的经验,精准掌控火候与时长,确保烟料品质;和胶环节,依据四季气候与环境湿度,灵活调整胶与烟料的配比,让墨料在后续制作与长期保存中质地稳定,不易变形、干裂。从捶打成型时千余次的捶击,赋予墨锭紧实结构,到晾墨过程中数月乃至数年在通风阴凉处的静置,让水分自然挥发;从手工锉边、洗水让墨锭外形规整、表面洁净,再到描金工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精美图案,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技艺的传承,让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得以延续。


在当代,歙县徽墨没有被传统束缚,而是积极拥抱时代变化,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为契合现代多元需求,徽墨品类不断丰富,针对书画创作,研发出更易掌控墨色浓淡、晕染效果更佳的新品;面向文化收藏领域,复刻古代经典墨锭形制;还有小巧便携、融入徽州元素的文旅纪念墨,让游客把徽墨文化带回家。墨锭造型从传统的圆柱、长方体,拓展到融入现代几何美学的流线型、异形,包装采用环保且具设计感的棉麻、竹制材料,既简约雅致又不失古韵。生产设施方面,保留传统工坊木构建筑通风晾墨、青石碾盘细腻研磨的功能优势,同时引入太阳能供热、废水循环处理等环保设备,实现传统工艺与生态理念的和谐共生,让徽墨制作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




如今,歙县徽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走出一条独特发展之路。它既坚守千年工艺内核,传承先辈智慧与匠心,又以创新之姿融入当代文化消费、传承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范例 ,续写着独属于自己的墨香传奇 。

作者:杨郑
供图:王媛 黄沁瑞 李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