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拼贴诗奇妙创作课”成功举办。在这堂课上,孩子们领略到了文字重组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与创造力也被有效激发。
课程一开始,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成员纪丹阳老师便向孩子们介绍了拼贴诗的来源。通过讲述艺术家们打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故事,启发孩子们要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拼贴诗的形式也愈发丰富。老师提到,除了最初的报刊文字,人们还能从聊天记录的片段、街头广告牌的标语、商品包装上的说明,甚至是用药说明书里的文字中汲取素材来形成诗歌。
老师还着重讲解了拼贴诗的核心意义,即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塑造更加勇敢自由的人格。拼贴诗让诗歌创作变得更自由、更包容——不需要自己写出华丽的辞藻,只需用心发现和巧妙组合,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同时,老师也鼓励孩子们换个角度看待日常文字,去发现平凡中的诗意。
在动手创作环节,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包括从旧杂志上剪下的文字、聊天记录截图打印件、胶水、贴纸和画纸。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们回忆诗歌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运用想到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创作属于自己的拼贴诗,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作画,用心对待这第一件作品。
在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的小朋友将“爱”贴在纸上,用拼贴诗表达对妈妈的爱;有的则把对世间万物的观察融入短短的诗歌中,表达对理想的哲思。通过分享,他们发现原来身边的文字都能变成诗,同样的素材在不同人手中能有完全不同的表达,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拼贴诗的奇妙。
本次“拼贴诗奇妙创作课”让孩子们全面了解了拼贴诗的来源与多元形式。通过亲自动手创作,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文字组合的技巧,感受到了日常文字中蕴含的诗意,更有效激发了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与创造力,为他们在生活中更敏锐地捕捉语言之美、更自由地表达内心想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