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日照东港区,“无失山房”工坊的木门刚推开,茶香就顺着热气飘了出来。一口大铁锅里,新采的日照绿茶在沸水中舒展,清水慢慢晕染成琥珀色——这是茶染传承人忙碌的开始,也是“青衿染忆”实践团再访此地的第一幕。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他们带着更系统的思路,想靠专业本事为这门老手艺找条新出路。
用数据说话:给茶染原料定“标准”
“您看这组对比,差别真不小。”实践团成员小林拿着镊子,夹起不同的茶料给传承人看。旁边的白布上,嫩芽染出浅褐,老叶晕出墨绿,色块旁密密麻麻记着数据:老叶色素析出度比嫩芽高17%,但固色得多花20分钟。这些数据会被整理成图表,帮着把原料选用变得更规范。到了茶园,调研更细致。“阳坡的茶叶,颜色就是比阴坡的亮。”小王蹲在地里测土壤酸碱度,笔记本上画着光照、湿度和色素含量的对应图,“把这些‘老天爷的脾气’记成数字,以后不管在哪,都能种出适合染色的好茶。”
从账本里找方向:让非遗衍生品更“对味”
工坊的铁皮柜里,锁着半年来的销售账。实践团一统计,发现茶染帆布包卖得最好,占了35%;茶席套件虽然卖得少点,但28%的人会复购。“年轻人爱帆布包,喝茶的人喜欢茶席。”成员小张把数据输进电脑,很快跳出个扇形图,“我们打算做茶染笔记本,学生肯定喜欢,这样产品就更全了。”循环妙招升级:学生要给生态链“提速”
午后的阳光晒得晾晒架暖暖的,茶染布在风里晃,浅褐、姜黄、墨绿混在一起,像幅自然画。这时,角落里的染后残渣引起了大家注意。“这些都堆肥回田,废水沉淀了浇地,采的茶染了布,最后又能养茶树。”传承人说的循环法子,让同学们来了兴致。他们赶紧拍下流程,打算用学过的生态知识,把这个“采茶—染色—还田”的闭环做得更顺。天快黑时,实践团的房间还亮着灯。调研报告上,“原料标准化”“新产品开发”“生态链优化”这些词被圈了又圈。“光觉得老手艺好没用,”团长小赵揉着肩膀,屋里飘着茶香,“得让它能挣钱、能传下去,这才是真守护。”
这次调研,这群年轻人正用专业力量,给日照茶染这门非遗技艺,注入能在当代扎根生长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