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融入织物间,色彩天然意韵绵。”茶,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味觉记忆,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诗意。当茶叶褪去馥郁茶香,化身浸染织物的天然染料,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技艺便在经纬间徐徐展开。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氤氲茶香与斑斓布色交织中,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与日照文旅融合的深情对话,也让我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感悟。
茶染,作为一项古老的植物染手工艺技术,历经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深厚精髓。它以茶叶为天然染料的传统染色技艺,历史悠久。古人将茶叶煮沸萃取色素,浸染织物,让自然茶香与古朴色彩结合,形成独特的纹理图案。它以茶为媒,不仅赋予织物自然雅致的色彩,更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技艺瑰宝 。如今,茶染凭借天然环保、色彩柔和的特点,在日照东港区的手工坊里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踏入“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一股古朴而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展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茶染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像是一幅独特的艺术画作。有色彩斑斓的茶染丝巾,它们以深浅不一的色调晕染出如云雾般缥缈的图案;还有造型别致的茶染折扇,简洁的线条与自然的色彩搭配,既实用又充满艺术感;更有精致的茶染书画,上面的图案或是山水,或是花鸟,栩栩如生,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个诗意的世界。
这些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在与传统技艺传承人朱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深入了解到了茶染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朱老师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茶染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制作茶染手工艺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茶叶的选择、染料的熬制,到织物的处理、染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兴趣不足,愿意学习和传承茶染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使得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朱老师言语间透露出的对茶染技艺传承的担忧,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茶染技艺传承的不易。与现代化学染色相比,茶染工序繁琐、耗时漫长,且颜色的稳定性与丰富度都存在一定局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便捷高效的现代染色方式,茶染这一传统技艺逐渐被边缘化,面临失传的危机。
刘老师坦言,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愿意深入学习、传承茶染技艺的年轻人依然寥寥无几。这让我陷入了沉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重焕生机?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收获颇丰。在“无失山房”茶染非遗手工坊的体验中,我们不仅学会了茶染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勇于创新、积极行动,就一定能够让茶染等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非遗茶染在”茶乡“日照的发展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在茶染的斑斓色彩中,触摸到时光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