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乡村的阡陌巷道间,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资助政策宣讲活动,走进一户户村民家中,如同传递希望的使者,将国家对教育、对困难学子的关怀与温暖,精准地送到每一位村民的心坎上。
当日,晨曦初照,实践团成员们便已集合完毕,带着整理好的宣传资料,怀揣着责任与热忱,踏上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宣讲之旅。他们深知,乡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许多家庭对国家资助政策了解甚少,而这些政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因此,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之光照亮每一个需要的家庭,成为了他们此次行动的坚定目标。
每到一户村民家中,实践团成员们都会以亲切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启宣讲。他们详细地讲解国家资助政策的适用范围,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涵盖了学生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阐述申请条件,让村民们清楚了解自家孩子是否符合帮扶标准;介绍办理流程,一步一步耐心指导,消除村民们对繁琐手续的担忧。
为了让政策更加生动易懂,实践团成员们巧妙地结合实际案例。在张大爷家中,成员们了解到他的孙子即将升入高中,家庭经济压力较大。于是,他们以周边村庄类似家庭的孩子为例,讲述这些孩子如何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顺利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张大爷听后,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流露出希望的神情,感慨地说:“原来国家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们之前都不知道,现在孩子上学有盼头了。”
在宣讲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展现出耐心与细心。他们认真倾听村民们的诉求和疑问,对于村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详细而准确的解答。有的村民担心申请资助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成员们便耐心解释政策的人文关怀,强调这是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爱与支持,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有的村民对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存在疑虑,成员们则用详实的数据和成功案例,向他们展示国家资助政策的长期性和可靠性,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
然而,宣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村民对国家资助政策存在误解,认为申请过程复杂且难以成功。面对这样的情况,实践团成员们没有丝毫气馁,而是更加耐心地进行沟通和解释。他们详细介绍政府和学校为方便学生申请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简化申请流程、提供线上申请渠道、设立专门的咨询窗口等,让村民们了解到申请资助并非难事。
还有一些村民,由于文化程度有限,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困难。实践团成员们便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语言,配合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村民们完全明白为止。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尊重。
此次入户宣讲活动,不仅让村民们对国家资助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肩负的责任。他们深知,每一次的讲解,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次的宣传,都可能为一个家庭带来希望。
未来,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将继续前行,不断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让政策之光照亮更多乡村家庭。他们将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学子逐梦前行,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乡村孩子都能在国家的关怀下,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