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3 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走进日照东港区的茶田,一场以茶为桥的非遗探寻之旅就此开启,成员们共同探寻茶染这一传统技艺的神秘面纱。
漫步茶田时,实践团成员掐下一片嫩叶,指尖便留下淡淡的绿痕,仿佛已触碰到那染艺的密码。据了解,清明前的嫩芽茶多酚含量丰富,用其染布色泽鲜亮,而晾青需晾至含水量七成,这和染布前要将棉布洗净是同一个道理。
王师傅的炒茶锅泛着油亮的光,茶叶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炒青要快,温度得够,这和煮染时的火候一样,温度不够,色素就出不来。” 他边说边翻动茶叶。实践团成员凑近锅边,热浪袭来,看着茶叶在高温下蜷缩变色,瞬间领悟了朱春莲老师 “茶染是茶叶的二次生命” 这句话的深意。
染好的布被挂在晒场上,风一吹便哗啦啦作响。阳光透过布料,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有的像茶叶形状,有的似茶汤波纹。朱老师指着一块浅褐色的布说:“这颜色和茶田的秋色多像。” 成员们站在布幡下,望着布幡、茶田与远山连成一片,顿悟这些茶染布承载着茶叶的故事、匠人的手艺和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
归程时,实践团成员怀揣着染着茶痕的方巾,布料触感粗糙却温暖。回望那片茶田,大家深知这场探寻只是开始,未来将把对茶染的理解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晓其中蕴含的岁月故事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