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的开营仪式上,当主持人介绍“赤橙公益丁花支队”的志愿者时,志愿者心中满是“个人奉献”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只是“来做一次公益”,完成一次“个人体验”。可21天的支教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的这种想法:志愿者们不仅给丁花小学带来了知识与温暖,更重要的是,他们点燃了公益精神的火种——这火种在孩子心里生根,在家长心里发芽,在志愿者之间传递,从“个人参与”变成了“群体传承”,让公益不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长久的坚持”。
支教刚开始,这位志愿者对“公益”的理解很简单:“给孩子捐点东西,教他们几天课,就是做公益了。”可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对“公益”有了新的认识。那天,志愿者们组织孩子们去村里的养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刚开始,孩子们还有点害羞,不敢跟老人说话。后来,在志愿者们的鼓励下,萌萌给老人唱了歌,小宇帮老人捶了背。有位老人拉着小宇的手,眼眶泛红地说:“好久没人陪我说话了,谢谢你啊,小朋友。”活动结束后,小宇跟这位志愿者说:“老师,帮助别人的感觉,比玩游戏还开心。”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公益不是“志愿者给别人什么”,而是要让更多人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主动参与进来——这才是公益精神的真正传递。
从那以后,志愿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孩子心里播撒“公益种子”。他们开设了“公益小课堂”,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公益志愿者的事迹”;组织“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负责教室的卫生、图书角的整理,还带着孩子们去村里捡垃圾,保护村口的小河。有一次,孩子们发现村口的垃圾桶坏了,垃圾散落一地,便主动找到校长,提出要“修垃圾桶”。志愿者们帮孩子们找来工具和材料,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清理垃圾,有的修补垃圾桶,有的还在垃圾桶上画了“垃圾分类”的图案。路过的村民看到了,也主动过来帮忙。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这位志愿者知道,公益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慢慢发芽。
家长的参与,让公益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此前,很多家长觉得“公益是城里人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可当他们看到孩子们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看到志愿者为村里做的事,想法也开始慢慢改变。有位家长看到孩子们在捡垃圾,主动拿来工具,还说:“以后我跟孩子一起捡,让村里更干净。”还有家长提议,成立“丁花村公益小组”,平时组织大家一起帮助村里的老人、清理村里的环境。闭营时,家长们自发组织了“欢送会”,还跟志愿者们约定:“你们走了以后,我们会把公益小组办起来,让娃们继续做公益,让丁花村越来越好。”
更让志愿者们感动的是,公益精神在他们之间的传承。“赤橙公益丁花支队”共有12名志愿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专业。支教期间,大家一起备课、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分享感动。有位志愿者因为水土不服生了病,却依然坚持上课;还有位志愿者为了帮孩子准备演出道具,熬夜做手工。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闭营前,他们约定:“回去以后,要把丁花小学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参与公益支教。”
回到学校后,这支志愿者队伍成立了“赤橙公益校园分社”,定期组织“支教分享会”,向同学们介绍丁花小学的情况;发起“图书捐赠”“文具收集”活动,为乡村孩子筹集物资;还联系了其他高校的公益社团,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乡村支教”。有位同学听完他们的分享后,激动地说:“我也想去乡村支教,为孩子们做点事。”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队伍,这位志愿者知道,他们点燃的公益火种,正在慢慢燎原。
更让志愿者们惊喜的是,丁花小学的孩子们也在传递公益精神。有一次,萌萌给这位志愿者发语音,说:“老师,我们成立了‘小小公益队’,每天帮李奶奶浇水,帮王爷爷捡柴火。我们还要好好学习,以后去帮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乡村孩子。”听到这些话,他突然眼眶湿润——志愿者们不仅教会了孩子知识,更教会了他们“爱与奉献”;不仅改变了丁花村的一点点,更让公益精神在乡村传承下去。
这场支教,让这位志愿者明白,公益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的共同坚持”;它不是“一次性的付出”,而是“一代代的传承”。从开营时的“个人参与”,到闭营后的“群体传承”,志愿者们点燃的公益火种,正在跨越城乡、跨越时光,温暖更多的人。他知道,乡村支教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更多人愿意接过公益的接力棒,只要公益精神能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乡村孩子的未来就会更光明,乡村的明天就会更美好。这,就是乡村支教最珍贵的成果,也是公益精神最动人的力量。

丁花小学支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