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骄阳似火,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成员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景仰,踏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这片浸润着英雄血脉的土地,开启实践活动第二天的核心行程——探访江竹筠烈士故居。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深入感悟江竹筠烈士的革命事迹与家风传承,并走访其亲属,追寻红色记忆在当代的延续。

图为跟随讲解员前往江姐故居。何佳霖 供图
在故居讲解员深情而庄重的引领下,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从简朴的门庭到静默的灶间,一砖一瓦都成为无声的见证者。讲解员深情讲述了江姐从幼年清苦、矢志求学到投身革命洪流的完整生命轨迹。尤为触动心弦的,是江姐父母在艰难时世中,以坚韧与正直为女儿植下爱国为民的初心火种。故居内一件件旧物,如同凝固的时间切片,无声诉说着一个普通农家女儿如何淬炼为信仰如钢的革命者,其成长脉络清晰可见,令在场每一位青年学子屏息凝神,陷入对信仰力量的深沉思索。

图为听讲解员讲解江姐的生平事迹。任焰娟 供图
带着对江姐事迹的无限感佩,实践团辗转来到其侄子江子刚先生家中。面对这群新时代青年,江老先生的讲述饱含深情与无尽追思。他追忆起“小姑”江竹筠烈士生前点滴,言谈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跨越时空的崇敬令人动容。他心里想着,小姑要是知道年轻一代今天这样记着她、学着她,一定很欣慰。谈及政府与社会对英烈亲属的深切关怀,江老先生感慨万千:从江姐故居的精心修缮与保护,到政府组织大安区村民踊跃捐资修建“江姐路”、“竹筠桥”这些铭刻英雄名字的民生工程,再到各级部门时常登门问询生活有无困难、及时传递组织的温暖。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在江子刚看来,不仅是对亲属的物质帮扶,更是对江竹筠等无数革命烈士不朽功勋的崇高致敬与永恒铭记,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依然汩汩流淌。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江子刚先生。韩一萱 供图
故居墙上的箴言、江老先生的追忆与政府社会的尊崇,如三重深沉和弦,在我们心中奏响信仰的交响。我们深刻体认到,江姐用生命诠释的忠诚信仰与浩然正气,绝非尘封的历史标本。它活在一代代亲人的记忆传承里,活在以她名字命名的道路与桥梁所承载的集体追念中,更应活在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挺直的脊梁与奋进的足音里。政府与社会对英烈及其亲属的尊崇善待,深刻昭示了: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从不忘却自己的英雄,这份铭记是民族精神得以生生不息的根脉所在。 一日行程虽短,灵魂洗礼却深。江姐故居的灶台余温仿佛尚存,江老先生含泪的讲述犹在耳畔。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峥嵘岁月的回溯,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赋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自觉成为这红岩薪火的守护者与传递者。我们将把江姐“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如磐信念融入青春血脉,将实践所见所感内化为爱国报国的磅礴动力,勇担时代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以行动证明:这抹用鲜血染就的信仰之红,永不褪色,代代相传!当青年触摸到历史真实的温度,信仰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江姐故居的每一片砖瓦,亲属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后来者:那些被时光淬炼过的精神,终将融入民族前行的脉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江子刚先生合影留念。田桌琴 供图